二十六日拍攝的照片顯示,一隻海鷗站在巴黎蒙蘇里公園池塘中、阿根廷藝術家馬梭拉提的作品「潮起潮落」上。聯合國氣候大會三十日登場。圖/路透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全球一百九十多國代表將於二十九日(台灣時間三十日凌晨)齊集巴黎,出席聯合國第二十一次締約國會議(COP21),希望達成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氣候條約;天主教宗方濟二十六日警告,如果因為特定利益而無法達成對抗暖化的協議,將導致災難性後果。
這是一九九二年地球高峰會擬定〈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以來,幾乎全球所有國家首度承諾共抗暖化,重要性不言可喻;包括美國總統歐巴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印度總理莫迪、德國總理梅克爾、英國首相卡麥隆等一百五十多國的元首將出席,並表示有信心達成協議。
上次的哥本哈根會議,世界領袖在兩周會期最後一刻才抵達,會場亂七八糟,毫無成果,最後無約可簽;各國領袖這次提早到場,對本國的談判小組下達明確指示,預料將達成一套完整的協議。
各國自訂減碳貢獻
本次會議宗旨主要是減排:討論全球要如何避免地球溫度較工業革命以前增加攝氏兩度以上:科學界公認,暖化如果逾越這道上限,地球無救。
英國氣象局最近宣布,世界各國如果繼續忽視地球暖化,以目前的排碳速率,到本世紀結束前,地球溫度將比工業革命前高攝氏四度。
其次是國際互助:二○一五年全球平均暖化的增速是攝氏一度,已經屢見暴風雨、龍捲風、乾旱、洪水快速急端化,以及氣候難民,因氣候變遷而加劇衝突等現象;此次COP21還必須討論如何支持容易遭受氣候變遷之害的國家和地區調適這些衝擊。
這次會議必須達成具有國際約束力的條約,而非往常那些空洞的宣言與徒具虛文的承諾。
因此,聯合國早已要求各國做功課,規定各國提出「自訂減碳貢獻」(INDC)。這些INDC不是嚴格的法律承諾,而是表示已交INDC的一百五十五國的意向,目標是與會國同意具有高度法律約束性的條約。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分析,已交件的INDC不足以使地球不衝破攝氏兩度的增溫上限,但總算是個好的開始,因為其中顯示汙染大戶中國、美國、歐洲和印度願意因應全球氣候變遷。
對抗氣候變遷,需要政治領軍。總共占全球排碳量百分之九十的國家,包括所有排碳大戶,此次皆已提INDC,包括方式不同,包括實質減排、限排,增加使用低碳能源。
歐巴馬與習近平去年十一月宣布,在氣候變遷與潔淨能源上合作,是近年氣候變遷政治的最大突破;美國要減排百分之二十六到百分之二十八,習近平宣布中國排碳量要在二○三○年前達到高峰,然後漸降,以及屆時將非化石燃料所占能源比增加到百分之二十。
中國和另外一大絆腳石印度,目前都力推再生能源。
暖化釀災 20年奪逾60萬人命
再則,對抗氣候變遷有損企業利潤,已是過時論調,八十一家美國企業,包括Google、臉書、蘋果、可口可樂、通用氣車、IBM,本月上旬簽署白宮的〈美國企業氣候變遷行動宣言〉,其中主張「支持氣候變遷行動,以及巴黎氣候變遷達成協議,向一個低碳、永續的未來邁出堅強的一步。
這八十一家企業分布於美國全部五十州,雇用九百多萬人,年度營收逾三兆美元。
世界氣象組織(WMO)二十五日發布聲明指出二○一五年可能是有紀錄以來的最暖年份,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大幅增加。聯合國也指,在過去二十年裡,與氣候相關的災難奪走六十多萬條人命。有鑒於此,聯合國敦促各國政府,必須在來臨的巴黎氣候大會上達成新氣候變遷協議。
主要國家的減排承諾
中國▼ 排碳量2030年達到顛峰;
2030年以前20%能源來自低碳。
美國▼ 2025年前比2005年水平降低
26-28%
歐盟▼ 2030年前比1990年水平至少
降低40%
印度▼ 比2005年水平降低33-35%
俄國▼ 2030年前比1990年水平降低
25-30%
日本▼ 2030年以前比2013年水平降
低26%
南韓▼ 2030年前降低37%
加拿大▼ 2030年前比2005年水平降低
30%
英國▼ 本世紀中期以前減排80%
南非▼ 2025年以前排碳探頂
墨西哥▼ 2030年前減排25%
印尼▼ 2030年前減排29%
巴西▼ 2030年以前比2005年水平降
低37%
澳洲▼ 2030年以前比2005年水平降
低26-28%
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