莧米猶如花穗,一串串曬乾後不需脫殼就可烹調入菜。圖/凌筠婷
【本報彰化訊】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黃慶祥一○一年退休後回到故鄉二林鎮,推動「田龜計畫」,以有機方式種植雜糧,希望幫家鄉農作轉型。至今有四名平均年齡六十八歲的老農加入,已有兩甲半的田地有機種植養生全榖,包括紫米、小米、蕎麥、薏仁、紅藜等,今年第一次試種「莧米」,顆粒比小米還小,但聽說營養價值相當高。
「田龜計畫」在彰化縣二林鎮推動已經兩年多,計畫召集人黃慶祥堅持以有機、輪作的方式種植雜糧,「因為我本身是糖尿病患,但我不願意用藥物治療,我相信吃健康的食物對身體是最好的」,他一開始先試種水耕薏仁失敗,接著又嘗試種了紫米、蕎麥、紅藜,都有不錯的成果,每年一收成就被網友訂購一空。
黃慶祥今年首次嘗試種植俗稱「莧菜籽」的「莧米」,其實就是莧菜的種子,在一人高的莧菜株頂端,猶如花穗般一串串。他說莧米是古代的穀物,稱為「偽穀類」,原產於南美洲安地斯山,又稱為「穀后」,不但好種植且營養價值高,「我親身試驗,吃莧米對我的血糖影響比米飯少得太多」。
但因今年第一次栽種,對病蟲害防治方式還不清楚,不但種植行距過近,葉片也都被昆蟲吃光光,產量還無法估計,且因莧米體積太小,曬乾之後整穗拿起就會落下,風一吹就飛走,「但好處就是不需脫殼,直接可煮,撒在沙拉中可增加甜味」。因今年的收成不好,黃慶祥打算將今年的收穫分送給過去幾年的VIP客戶試吃,明年再接再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