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虔豪(駐韓獨立記者)
近來,南韓出現許多與「非正規職」相關的影視作品。有真人真事改編、敘述超市女職員被解雇,而集體抗爭的電影《購物車》,及兩部由漫畫翻拍的電視劇:職場新進青年打拚故事的《未生》,及場景同樣發生在大賣場的《錐子》,都成為受歡迎且被廣泛討論的劇作。
「非正規職」聽來生硬,換成華文說法就是「臨時工」或「派遣工」。南韓也跟日本類似,原本不少公司,特別是財閥,都採終身雇用制。若順利考取,不出現重大過失,就能享有穩定薪資與福利條件,直到退休,無後顧之憂。
一九九七年發生亞洲金融危機,對南韓經濟造成打擊後,「正規職」逐漸式微。許多企業接連出現經營困難,甚至倒閉,受限成本因素,瞬時無法再像以往雇用人力勞務生產。當時南韓政府力圖讓幾近崩盤的財閥振作,以挽救跌到谷底的經濟,以「軟化」勞動市場為名,冀求國民「共體時艱」而鬆綁許多規範,讓財閥不再承受嚴苛的雇用條件限制,得以撐過痛苦期持續經營。最明顯的莫過於允許大量解雇、開放更多臨時職缺,並壓低薪資,這對既有雇用結構產生衝擊。
事實上,原先「軟化」的構思與初衷並不壞;「終身雇用制」缺乏有效檢核,許多不事生產者坐領高薪,公司出現「冗員」;也因過度安定,造成社會流動性過低,企業易安於現狀,不願從事開創性的投資。
但如此鬆綁成為資方壓榨勞工的藉口。最嚴重問題包括「同工不同酬」,非正規職付出比一般人更多血汗,卻未獲應有報酬,造成不平等現象。
據統計,南韓正規職與非正規職的平均月薪差異,已超過台幣三萬元。非正規職族群中,只有百分之四十四加入健保,包括健保、勞保與國民年金的加入者人數,還呈現下降趨勢,這預告他們老年將無法享有充裕的社福資源,往後對政府造成更大負擔。
非正規職的擴大,使南韓青年世代嘗盡苦頭。放眼望去,許多招聘都是不安定或待遇欠優的臨時職缺,這也導致三星、現代等財閥與公務員考試競爭更加激烈,連以往被視為就業保證的首爾、延世與高麗大學畢業生也不再風光。一些往年固定招聘的大公司,為節省人事成本,乾脆不開缺,讓就業之門變得更窄。
目前南韓每三至四人就有一人是非正規職,從政府機關、教師與電視台到各一般企業都存在。這波浪潮中,受影響最深者莫過年輕世代,也讓非正規職題材的劇作得到共鳴。
過酷勞動條件與就業競爭,讓他們對未來充滿不安與惶恐,甚至對國家失去信心。挺過金融危機,南韓經濟恢復既有生氣,如何減少非正規職,並兼顧社會流動的彈性,卻成為政府的頭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