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楊朝祥
二○○一年,有位美國教授在文章中創造了數位原民(Digital natives)和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s)的兩個用語。數位原民是指上世紀末以後出生的孩子,在電玩、網路、電視伴隨下生活、成長,他們的思考模式及工具使用方式,都和上一代的人截然不同,最明顯的不同點是資訊溝通方式,它們用Line、Facebook、msn、WeChat、email互通訊息,用智慧型手機聽音樂、看影片或收發訊息,每天都忙著「滑」手機;至於數位移民,雖然也配備智慧型手機,但大多只用來打打電話而已,買了新工具卻還是老用法,由此可知數位原民和數位移民的差異性。
隨著數位世代的來臨,大學校園中的生態丕變。現代的大學生都是上世紀末以後出生的孩子,他們是純粹的數位原民,對他們而言,沒有網路、沒有手機,簡直是難以生活、生存;而在學校之中,手機、ipad、電腦比教室內的黑板、白板或老師的PPT,更有吸引力。
但是在教室的另一端,負責教學的老師都是數位世代來臨前出生的一代,隸屬數位移民的一群。他們受過嚴謹的正統學術訓練,專注的是學術研究與專業教學,在老師們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專書、期刊、論文、課堂教學是學習的主要管道,不知在圖書館中度過多少晨昏,在學術的象牙塔中鑽研,最終獲得博士學位,回到校園中,要貢獻所學,培育下一代。
如今,數位移民的教師在校園中邂逅了新一代的數位原民學生,老師在講台上講得口沫橫飛,甚至佐以精美的PPT或視聽教材,但學生對此並不領情,偷偷用電腦上網者有之,眼睛緊盯著手機螢幕者有之,猛滑手機者更多。老師對學生的不用心無法諒解,更無法理解學生為何如此不知自愛、不用功,常常大歎學生素質低落、學習動機太差,更對自己的努力換來學生的懈怠而感到不平與失望。
數位移民老師與數位原民學生的碰撞日趨嚴重的原因,是台灣的3C產業發達,滑手機、上網已成為無時無刻必做的事。根據Google調查,台灣人愛滑手機,平均一天花一百九十七分鐘,比世界平均值多了五十五分鐘。根據非正式統計,約有七成學生坦承上課會分心滑手機,在課堂上硬性規定同學不能使用手機,不僅容易讓師生關係緊張,也常讓學生產生反抗的心理,甚至造成師生間的糾紛。不久之前,中部某大學老師勸學生上課勿用手機卻遭學生投訴,害得老師差點被炒魷魚;還有,一名女大學生去年到男友就讀的大學旁聽,不滿老師勸阻她滑手機,當著全班面前兩度把飲料往老師身上灑,老師憤而提告。
過去常有「代溝」的說法,數位原民與數位移民出生世代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思考模式不同,學習的方式各異,衝撞出火花是必然的。許多學生之所以在課堂上滑手機是因為課程太無聊沒興趣,老師如果能使用翻轉教學,讓課程生動活潑,學生可熱烈參與,滑手機的現象必然大減,甚至於在課堂上投其所好,將手機變成上課的輔助工具,如要引用某項資料,可以請同學拿起手機來Google一下,又如英文字不知如何拼,也可成為查字典比賽。
日前北部某大學已發起所謂的「尊重」運動,希望同學們尊重老師以及其他同學的受教權,在上課之前,共同訂定手機使用規則,以遏止放任同學在課堂上滑手機無法專心學習的現象。數位原民學生與數位移民老師的校園碰撞,在相互尊重、並思考新的教學方式或師生互動模式之下,相信也可迸出豔麗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