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
在我國第一波「高教105年大限」少子化浪潮,即將來臨之際,教育部與各大學如何引進創意,突破政策習慣限制,值得關注。
根據國際數據比較發現,台灣十八至二十二歲的人口中,約有百分之七十的人可以上大學,高於歐美國家,僅次於南韓,居世界第二位。
如此高的大學錄取率,除了代表台灣民眾仍以「上大學、獲取大學文憑」為優先考量的傳統觀念外,也顯示了在如此高錄取率的現象之下,其實有不少不適合念大學的人,也進入大學。
既然台灣高教的「105大限」已無法避免,明年九月開始,台灣整體大學新生將出現近三分之一嚴重缺額,從三十二萬降到二十七萬人(減少五萬多人),到了一一三學年只剩十八萬大學新生,勢將影響國內高教的整個生態!
然而少子化並非僅限於台灣,幾乎所有先進國家,包括鄰近的日本和南韓,甚至中國大陸,都面對同樣人口出生率的大幅下降。
面對人口少化的壓力,日本與歐美等高教制度,已經逐漸放鬆招生年齡限制,將十八到二十二歲的年齡層,擴大到退休族群等非傳統大學生,也隨之造成大學必須因應學生人口組成改變,所涉及的入學條件、考試方式、師資、課程、教材,甚至整個校園文化的巨大調整及因應。
傳統大學內將面對一場巨大的「內在革命」,要在法令與體制上予以鬆綁,讓有意願的大學進行試點與轉型!
此外,隨著網路的盛行,網路教學幾乎已經成為世界高教的另類主流。根據統計,全美有十分之一大學部學生與五分之一研究生,採用網路學習。許多在職的成人,透過此方式進修。
台灣網路很普及,有無大學可以仿效美國鳳凰城大學,以華語學習與傳統中華文化等利基,成立全球華人世界的網路大學城?
現階段的高教轉型方案,仍不脫以教育部行政命令作為主導的方式,缺少高等教育藍海策略的鼓勵與刺激,讓許多學校拘泥於維持三千人的經營規模方式,寧願守成,難以突圍。
如何將少子化升高到國安層級的整體思考模式,結合教育部、經濟部、內政部等部會,全面鬆綁高教政策,讓各校根據本身的需求,進行大學學費調降以及修業年限與學分限制。並且改變過去把學生招進來與留下來的辦學思維模式,讓學生進出大學,不再是高門檻與直達車。如此才能建立大學正常發揮栽培人才,與淘汰不適任者的多元高教體制,滿足各方之需求。
政府應積極搭建「眾包」(crowd sourcing)網路平台,向國內外徵求高等教育創意轉型具體方案,透過重賞等誘因,吸引更多創意具體方案與國際團隊,讓決策能由下而上、邀各大學共同承擔責任,集思廣益與參考他山之石,以期協助台灣進行少子化中的突圍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