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老人占總人口比率達百分之十,人數超過二百二十九萬人,需要長期照顧的老人超過二十萬人,且仍在快速成長。養老、安老、抗老已成為重要而迫切的課題,必須勇於面對,而且越早處理越好。
為此,行政院日前通過長期照護十年計畫,將在未來十年內斥資八百多億元,對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及弱勢失能者的長期照顧給予補貼。補助對象擴及全部日常生活需他人協助的六十五歲以上老人;五十五歲以上山地原住民
;五十歲以上之身心障礙者;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例如煮飯、做家事、理財、購物等(IADLs)失能且獨居之老人。
根據規畫,照顧服務類型包括
: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家庭托顧等;居家護理;社區及居家復健;輔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老人營養餐飲服務;喘息服務;交通接送等七項社區及家庭型服務,以及長期照顧機構的服務。
「長照十年計畫」社福以實物補助(服務提供)為主,現金補助為輔,並考量家庭經濟收入情況予以補助。低收入戶由政府全額補助,中收入家庭政府補助九成,一般家庭政府補助六成,預期政府每年補助的經費在二十億到一百多億元。此外,政府還提供補助與財稅誘因,協助發展健康照護產業。
這項計畫今年上路,可新增本國長期照護員八千多人,十年新創近六萬就業機會,減緩外籍看護工成長速度。若加計帶動居家送餐服務、老人與病人居家照護服務、機構式照護服務等軟體服務產業,以及安全監控、醫療器材與遠距醫療等硬體設備產業等,增加的就業機會更將上看二十萬個,有助於改善失業率。
老化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建立妥善的老年照護體系,不但直接嘉惠資深公民,促進社會祥和,且讓家屬親人外出工作時沒有後顧之憂,也有助於提升就業和生產力;然而,社會福利先進國家的發展經驗卻告訴我們,由於老人激增、壽命延長和選票考量,老年福利負擔只會越來越龐大,因此往往讓政府財務的困窘雪上加霜。
人們總是希望政府能夠照顧老年的醫療生活,卻反對增加工作者的稅捐負擔。「長照十年計畫」費用雖由政府與家庭共同分攤,但政府負擔大部分,執政者必須認真妥籌財源、嚴控支出,並鼓勵民眾自求多福,才不會一發不可收拾。
二次大戰之後出生的嬰兒潮世代正進入退休期,這些人因為生活改善和醫療進步,健康情況比以前各世代好,可以鼓勵延長工作年齡,逐漸增加工作年齡勞動力的規模;同時養育更多、更有生產力的孩子,或引進技術、投資移民,創造國家收入。此外,我們還應該強調孝順的義務,要求人們為老年儲蓄並建立安全的孳息機制。社福機構建立義務照護存摺制度,鼓勵人們在健康、有能力時照顧他人,到需要照顧時得到他人的服務;透過這些努力,長期照護才會更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