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家樂八打靈報導】佛光山星馬總住持覺誠法師與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監院常藻法師,在《星洲日報》邀請下,六日在馬來西亞佛光文教中心舉辦「因為慈悲,世界有了光—觀音之美」佛學、藝術與生活講座,由《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曾毓林主持。
覺誠法師以《法華經》中的窮子喻、化城喻,說明佛陀以不同的方便法門來度化眾生,也說明「菩薩」即是觀察到人間疾苦,而義無反顧地幫助眾生、度化眾生,若要學習觀音菩薩,就要先觀察自己、改變自己,才能度化他人。
常藻法師則表示,除了以感官欣賞觀音像,更應以學習的心態,以觀音菩薩為榜樣。法師說,很多時候只為了滿足自己想要服務的心,卻沒有真正了解別人的需求,因此要學習看見別人真正的需要。法師勉勵大眾應抱持「我是觀音」的心態,平等地看待身邊所有人,並把每個人視作觀音菩薩。
主持人曾毓林提出「如何持咒念佛才能與佛相應」的問題,常藻法師表示,一般信徒用供品來求佛菩薩,是一種變相的「賄賂」,應該求佛菩薩給予力量,並思考「如果我是佛菩薩,會怎麼做?」透過專心持咒念佛,心安定,自然與佛相應。覺誠法師也補充,只向佛菩薩求安樂還不夠,應該求智慧與慈悲的力量,並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來人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