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教育部昨公布第十九屆國家講座主持人得主,清大特聘講座教授季昀和中央大學天文所教授葉永烜兩度得獎,晉升為終身榮譽講座。今年七位得獎人幾乎由台大和清大包辦,各有三人獲獎,這也是該獎項設置以來,清大和台大首度獲獎齊名。
季昀自稱是「笨牛型學者」,運用有機分子作為發光材料及研究染敏太陽能電池,不斷失敗換得成功。國際知名天文學家葉永烜,研究天文外,也很會畫畫,作品一、兩百幅,還曾賣出一、兩幅。
季昀研究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和染敏太陽電池。他表示,現在的日光燈發光效率不佳,且具有不環保的材料如水銀,因此研究如何用有機分子作為發光材料。歷經上百次失敗,才找到更適合的有機分子,可提升OLED效能,目前已運用在智慧型手機螢幕。
發表近三百篇學術論文的季昀,總論文引用次數超越一萬次;OLED等三項技術領域獲多項國內、外新發明專利;OLED材料研發也已成功讓售台灣、及美加共十三件,在化學領域具領先地位。
葉永烜在太空及行星科學領域,是華人世界登上國際頂尖期刊《Nature》、《Science》論文篇數最多的學者。他參與露西達彗星探測計畫,也是卡西尼土星計畫的共同主持人;並和加州理工學院天文台合作,利用鹿林天文台望遠鏡,研究太陽系中小物體及變星。
葉永烜小時候就愛畫畫,三十歲到德國工作時又重新學畫,至今「一手做研究,另一手畫畫。」他說,研究和畫畫不衝突,有空就會畫油畫,以風景和人文為主。但他說,畫畫幾小時即可完成,但研究有時做很久,卻沒結果。
今年有七人獲國家講座,包括清大季昀、江安世、宋世文;台大郭光宇、高嘉宏、陳銘憲;以及中央大學葉永烜,每人每年一百萬元連頒三年共三百萬元。人文藝術及社會科學類從缺;十二人獲學術獎。教育部將於十二月二十一日頒獎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