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大學國際長郭壽旺(左起)、資深媒體人王銘義、《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各自提出精闢看法。右為主持人蘭萱。
圖/人間衛視提供
【記者杜憲昌台北報導】馬習在新加坡歷史性會晤,外界的反應不一,評價也很兩極,為此《人間福報》與人間衛視特別舉辦了一場論壇,邀請《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資深媒體人王銘義,以及實踐大學國際長郭壽旺,針對「馬習會」對兩岸實質政策帶來的影響以及兩岸後續可能的發展方向,提出精闢的解析與看法。
兩岸交流發展 台灣必須認知
與會學者專家一致肯定「馬習會」對於兩岸關係具有正面的意義,認為台灣必須要認知兩岸交流發展的必然情勢,捐棄政黨立場及對大陸的敵意,才能夠持續穩定和平的方向發展。
根據民調顯示,「馬習會」前有將近八成民眾是抱持正面的態度,但之後認為這場會面有助兩岸和平的民眾卻只剩四成八,有四成五民眾認為「馬習會」對於兩岸關係不會有太大影響,但也有六成七的民眾期盼接下來還會有「蔡習會」。至於對馬總統在「馬習會」中的表現,更是呈現不同世代的明顯落差,在四十到五十九歲的中壯世代,滿意的有四成八,不滿意的有二成九;而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世代,滿意的有二成九,不滿意則有四成一,看法相當兩極。
兩岸領導人 應設常態性會談
王銘義認為,看待一個如此重大的事件,確實不能放棄歷史的觀感,尤其是在兩岸立場如此特殊敏感的情況下,這本來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議題,會有如此分歧的意見並不意外。但「見面就是處理問題的開始」,更宏觀地來看,從「馬習會」在世界輿論看到的,是中國大陸領導人與台灣領導人在公開的場合裡面,平等的、和諧的、尊嚴的,共同去面對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所得到的多是正面的反應,所以也可以看到,大多數民眾期盼接下來還會有「蔡習會」,亦即多數是認同兩岸領導人應該要有常態性的會談。
郭壽旺則認為,年輕世代的不滿意,一方面是比較沒有歷史上的聯結,逐漸形成所謂「天然獨」的情況,而另一方面則是期待與結果的落差,沒有預期的成效。尤其年輕世代因為高度參與政治,民調可能顯現的是政治立場上的對立,而不是對會談的反對,「包括從二○○八年開始開放陸生來台,到現在,其實我都沒有聽過有任何反對陸生的聲音」。
穩定兩岸關係 參與國際市場
高希均認為,台灣要在國際上有任何地位的前提,首先就是要「面對現實」,包括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也說要維持現狀,可見「維持現狀」就是台灣最大的共識。而不可否認的,中國大陸已經成為世界的強權和最大的經濟體,是台灣未來經濟發展不能忽視的市場,也唯有穩定兩岸的關係,才能夠參與到大陸龐大的國際市場,能讓未來台灣的年輕人有機會走出去接受市場的考驗。
郭壽旺認為,面對中國大陸的崛起,台灣長時間在國際上沒有信心,甚至常以具有經濟、經濟強權的硬實力,才足以在國際發聲,「事實上,中國大陸在許多方面的發展都還必須借重台灣的長才,尤其大陸在國際上的形象並不好,更加需要台灣的助力,因此台灣更不應該妄自菲薄,忽略了自身具備的軟實力。」
大陸國際形象 需要台灣助力
與會三位學者專家一致認為, 大陸集體領導的政治體制,複雜度不亞於台灣,而習近平在這樣的情況下同意進行「馬習會」,就是兩岸關係的一個進程,尤其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會後記者會轉達了習進平讓台灣參與「一帶一路」以及加入「亞投行」,確實也展現了陸方的善意。
即使明年換蔡英文執政,兩岸經濟還是不可規避的問題,所以「蔡英文內心對馬總統的開路應該是會有所感謝的。」高希均說,儘管他對蔡英文並不熟悉,但也了解蔡是位非常有理性的政治領袖,並具有相當豐富的國際經濟談判經驗,以其對國際的了解,以及之前訪美時所表示的「維持現狀」,相信她必定能在這基礎上,正確來引導台灣與大陸的互動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