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忠賢特稿】「馬習會」成為國際矚目焦點,對兩岸未來的交流勢必產生重大影響。馬習會讓馬總統有了重要的歷史定位,不過,馬習會後總統仍要回來面對國人,畢竟國內仍有一部分人對馬習會的過程是質疑的,也關心雙方在闢室祕談時內容,這些都是要充分說明。
另外,馬總統任期只剩下半年左右,未來若是反對黨當選總統,絕不要「黨同伐異」,相反的更應該將馬習會的經驗傳承下去,讓兩岸交流更加順暢。
兩岸分治六十六年,從激烈、仇恨式的對抗,到現在朝向和平穩定的道路前行,無論如何,兩岸的領導人能會面,並且伸出友誼的手展現善意,都是歷史進程讓人意想不到的一件大事。馬總統能成為這個重大歷史轉折的頭一人,這對他自詡的追求歷史定位當然是實至名歸。不過,握完手、會談後,接下來他還是要面對國內的情勢。
首先馬總統必須面對的是國內質疑之聲,馬習會雖是國人期待,但從民意反應以及抗議者的行動來看,都顯示有不同聲音,這中間包括被質疑過程的「黑箱」,以及雙方會談中是否有任何實質的內容與協議?行前馬總統一再強調不會簽任何協議,因此,有必要充分說明。且千萬不要以為這種聲音只是少數,就好像去年太陽花學運,執政者選擇相信只是少數人不滿,結果付出九合一大選大敗的代價。
此外,即將卸任的馬總統,雖然成就了重要的歷史定位,但他代表的還是整個中華民國,未來下一任的總統,也不可避免的要與對岸領導人接觸,馬總統應該站在歷史的高度,將自己與習近平會面的寶貴經驗,傳承給下一任總統,無論是誰當選,這樣才能更鞏固自己的歷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