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玄
在吉本芭娜娜小說改編的《海的蓋子》,「剉冰」是回歸海島故鄉、找回心靈傳統的工具,而本片也是繼《寧靜咖啡館之歌》後,又一以食物療癒孤寂、尋找自我的電影。
麻里厭倦在都會職業(其實也是想念留在家鄉的青梅竹馬),回到故鄉——伊豆的一座觀光小島,開起剉冰店來,堅持只賣蜜柑和糖蜜兩種配料。期間,母親大學同學的女兒小初,因家裡災變,前來暫住,母親順勢請小初幫忙麻里顧店。小初因火災在臉上留下疤痕,內心深處也有不可抹滅的傷痛,兩人因而在生活及心靈,彼此相互依持。
創業初期的剉冰店,因觀光業蕭條和只有兩種配料,顯得門可羅雀。因時空隔絕一陣子而顯得感情已難回復的昔日男友,對她不免嘆氣,問她故鄉已沒落了,還回來做什麼?開剉冰店,冬天怎能維生?只堅持做兩種配料的冰品,又如何能吸引顧客?
最後,連青梅竹馬的男友也帶著全家人離開小島,但麻里卻堅持留在故鄉等他。海島的家鄉,雖生活不易,但在海風、海水及大自然的療癒中,她和小初都找到人生的意義,繼續尋求自己的生活方式。電影最後一幕,麻里的剉冰店的Menu,已增加了好幾種冰品,而店裡客人也增多了,顯見,她也知道必須向現實妥協,心中的理想必須稍有讓步,這是生存的基本原理。
本片步調平淡,雖沒甚劇情轉折或高潮,但描述返鄉創業,對台灣目前鼓勵年輕人回鄉,挽救人口日漸外流的小鄉鎮,倒是可以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