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症應掌握黃金治療期(圖中非過動症兒童)。圖/報系資料照
【本報台北訊】據統計,一個班級三十二位學童裡,可能就有兩名過動兒,這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在台盛行率約百分之七點五,就診率卻不到一半只有百分之二點五。醫師指出,家長迷信網路謠言,對ADHD有五大迷思,以為藥物治療會讓孩子長不高、用藥會上癮如同安非他命、隨成年會自然好轉等中斷治療,卻延遲治療黃金期,近五成孩童長大後仍有症狀,可能產生偏差行為。
一名二十七歲博士生,論文寫了七年,愈寫壓力愈大,缺乏耐心、拖延時間、寫作時難進行邏輯思考,課業與感情一蹋糊塗,焦急就診後,才知是兒時過動症沒發現,延續到成年影響日常生活。
另一位四十歲公車司機,不僅常被客訴,每月又會收到一疊厚厚的罰單,乘客老抱怨他開車暴衝、闖紅燈,也是相同問題。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表示,過動症最佳治療黃金期在小學階段、十三歲前,二到三年可治好,若中斷治療或父母沒發現,讓孩子帶著過動症長大,待高中時期,孩子自我意識、行為品行養成,治療會花更多時間,約三到五年,且症狀也隨年齡愈演愈烈。
錯誤迷失會延遲治療黃金期,家長認為孩子服藥會長不高且上癮,葉啟斌解釋,藥物副作用雖會降低食慾,可靠改變飲食作息調整、持續記得吃藥,會逐漸適應藥物降低副作用。梁歆宜也說,ADHD藥物結構不同安非他命,不會有成癮問題,且服藥治療效果佳,治癒率可達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