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NASA工程師劉登凱表示,經驗是由失敗來的,「我幾乎每天都在失敗」,不斷糾正自己。登陸火星的方程式,也可套用在人生上,包括專業的硬實力及人際關係、自我管理等軟實力,「三足鼎立,就離成功不遠」。
大同大學電機系畢業後,劉登凱赴美深造,之後成為NASA火星探測計畫的成員之一,成功將好奇號送上火星。劉登凱說,從小並非名列前茅的學生,但很早就發現自己的興趣是「電」,高中時常半夜爬起來玩電路、弄焊接,「找到興趣很重要,才能做得長久」。
他在NASA參與了八個任務,成功率百分百。他說,NASA執行計畫,有一套嚴謹的管理方法,都可放在人生中學習,最重要的是「管理自己的能力」,找到興趣、目標,規畫和執行。
劉登凱表示,火星任務講求時效,就像工作也可能有期限,「以大局為主,不用強求每個細節做到最好,自己覺得夠好就行了」。人生也是一樣,要對自己負責。評估風險也很重要,因為太空環境惡劣,所以每人每天都在管理風險。同樣地,「人在做一件事情時,遇到風險要及早處理」。
此外,做事要「給自己留餘地」,有一塊錢只能花七毛五,九點半的約會要提早五分鐘到,要有多餘的能力,才能處理危機。
劉登凱觀察,台灣大學生的人際關係待加強,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台灣學生上課不問問題,但美國師生會熱烈討論,陸生也是能說善道。「現在年輕人幾乎不思考。」不斷接受電視、電腦的資訊,沒時間好好思考自己要什麼,也不花時間去尋找。如何培養硬實力?劉登凱認為要「馬步蹲穩,培養紮實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