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裡的閩南語】 手巾即手帕

文/陳俊明 |2015.10.30
1244觀看次
字級

文/陳俊明

中國古時語言文字裡沒有「手帕」一詞,只有作手帕義的「巾」字,流行於春秋、戰國時代。

最早例句出現於《詩經.國風》︰「縞衣綦巾,聊樂我員。」指男子表明內心鍾情的是穿著樸素衣裙,佩帶暗綠色「手巾」的女子。

又,《禮記.內則》︰「進盥。少者奉槃,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問所欲而敬進之。」講的是媳婦的禮節:早起服侍父母舅姑洗臉、洗手。小媳婦捧著盤接水,大媳婦負責供水。請長輩洗淨臉、手,再奉上「手巾」擦拭乾淨……

《十三經》裡包括《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共使用七十次的「巾」字。而以上二例則為春秋時代以「巾」作「手巾」最為明白的記錄。

先秦多用單音詞的「巾」,漢以後則逐漸轉變為雙音詞的「手巾」。例如東漢民歌〈孔雀東南飛〉︰「阿女默無聲,手巾掩口啼」;晉陳壽《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被服輕綃。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細物,時或冠帢帽以見賓客」;南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殷未過有所通,為謝標榜諸義。作數百語,既有佳致兼辭條豐蔚,甚足以動心駭聽。謝注神傾意,不覺流汗交面。殷徐語左右,取手巾與謝郎拭面。」以上這三則古典文學作品,顯示自東漢至南北朝多以「手巾」取代「巾」了。

同樣自東漢以降所翻譯的佛經,大多已慣用「手巾」一詞。如安世高翻譯《佛說奈女祇域因緣經》:「有一貧人,唯有一爛壞手巾,意欲布施。懼此物惡,猶豫未決」;晉竺法護譯《光讚經》:「若欲具足一切眾生心之所僥,飲食、衣服、車乘、香華、雜香、塗香、床臥、燈火、手巾、履襪,所當得者充滿諸財,當學般若波羅蜜。」此後一直到清初的禪宗語錄,也多用「手巾」一詞。

現今普通話的「手帕」一詞,來自「手帕子」,為後起詞,自唐朝才出現於文學作品。王建〈宮詞〉之四七:「緶得紅羅手帕子,中心細畫一雙蟬。」句意是︰縫得紅色絲織「手帕」,當中精繡一對蟬。

但閩南語與客家話都沒有「手帕」一詞,依然沿用「手巾」。與「巾」相關且和普通話不同的詞,還有︰包袱巾(pau ho̍k kin)或(pau ho̍k kun);普通話「床單」謂「床巾」(tshn̂g kin)或(tshn̂g kun);手帕則須講作「手巾子」(tshiú kin á)或(tshiú kun 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