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國內陸續發生不少違法食品添加物事件,為讓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更清楚,食藥署重新擬定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標準草案,將所有食品分為十七大類,包括乳製品、肉製品、烘培等,並且明確寫出可使用哪些食品添加物。
明年也會在食藥署網站加入檢索功能,例如民眾買到花生醬後,可上網查詢包裝上的添加物是否合法使用,或對哪類添加物過敏,也可上網查常用於哪些加工食品,盡量避開食用。草案預計明年底預告,最快二○一八年實施。
草案也將食品添加物部分名稱重新調整,例如國內業者使用的品質改良劑,用途及產品很多,除濕劑、抗結塊劑、酸度調整劑等均屬於品質改良劑,太過籠統,未來食品添加物將從現行的十七類細分為二十八類,不會再出現「品質改良劑」的名稱,業者在販售添加物時,包裝上必須標示清楚是抗結塊劑或保濕劑等。
針對新版「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標準」草案,學者表示磷酸鹽含量大幅放寬,與現行規定相差三倍以上,且計算母數也放寬,完全是開大門讓業者任意添加,醫師憂心若草案成真,未來洗腎人口恐會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