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三年協商,緬甸政府終於在十月十五日與八個少數民族武裝組織,在首都內比都簽訂全國性停火協議。
參加簽署儀式的緬甸總統登盛指出:「這項停火協議,是我們送給子孫具有歷史意義的禮物。這是我們的遺產,通往緬甸和平之路已經打開。我們將加緊努力,爭取與其他組織達成協議。」
緬甸媒體大篇幅報導,宣稱這項協議,為緬甸的和平進程取得重大突破,向結束持續六十多年的內戰邁進一大步。
當天的簽署儀式並由電視直播,除了緬甸政府官員和各少數民族的代表,中國大陸、印度、歐盟和聯合國也派官員到場見證。
緬甸政府最初邀請十五支武裝組織,參加停火談判,約一半的武裝組織,以政府態度不夠包容,並對登盛政府和軍方不信任等原因,拒絕簽署停火協議。
七個不願簽署協議的少數民族武裝力量,包括軍力最壯盛的佤邦聯合軍及克欽獨立軍。
簽約儀式的同時,緬甸政府軍在撣邦與北撣邦軍打得不可開交。這場從十月八日開打的戰爭,上星期造成北撣邦一個村落一千五百名村民流離失所。
緬甸少數民族武裝力量,其實並不只前述十五支。上個月,就有十九支少數民族武裝組織代表在泰國北部開會,其中包括不被緬甸政府承認,但武力可觀的緬甸民族民主聯盟軍(一般稱為果敢軍)、德昂民族解放軍及阿拉坎軍,這三支武裝力量都與政府軍有衝突。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次停火協議,雖然被緬甸當局包裹成「全國性」,實際包容性十分有限。
譬如說,據信是緬甸最大和裝備最齊全的武裝組織佤邦聯合軍,自緬甸當局開展和平進程以來,就從未參與任何協商,當然也就沒有簽署協議,事實緬甸政府軍跟少數民族武裝力量之間並未停火。
控制緬甸東北部克欽邦大部分地區的克欽獨立組織,二○一一年結束與政府軍長達十七年的停火協議,還一再與政府軍爆發衝突。至今緬甸北部戰火,已導致十多萬人流離失所,得不到人道救援。
從某方面來說,簽訂全國停火協議,一直是登盛政府汲汲以求的重要「政績」,大選即將於下月八日投票,緬甸當局雖然只與七個叛軍組織簽訂協議,依然大張旗鼓,為大選催票之心,昭然若揭。
反對黨領袖翁山蘇姬受邀出席見證簽約儀式,但她選擇缺席,應該是不願為競爭對手背書。
梁東屏(泰國/東南亞問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