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虔豪(駐韓國獨立記者)
台灣「南綠北藍」最近十多年成形。南韓也存在兩大意識形態對立,分別為「保守」與「進步」,分別瓜分南韓東南與西南地域。
兩陣營最大差異,是對韓半島主權主宰與安保價值的歧見。保守派承襲六十年代的軍事獨裁政權,認為北韓是造成韓半島分裂的元凶,政府必須與美國合作,才能保障大韓民國的生存。
這樣的觀念,讓保守派長期對北韓採取警戒敵視態度。進步派則源自同期反獨裁與要求民主化的運動勢力,認為美國在南韓駐軍及干預,剝奪韓民族自決統一機會,對北韓保持同情,主張應透過安撫對話,才能解決半島僵局。
保守派和進步派的經濟理念也不同。六十年代透過政變展開強人統治的朴正熙前總統,扶植了財閥發展南韓經濟,拓展經濟開發五年經濟計畫,使南韓經濟得以超越北韓,邁入現代化。
保守派傾向最小化投資限制,讓市場得以自由競爭而促進經濟成長;進步派主張靠近社會主義,認為財閥擴張,形成對勞工剝削,造成不平等現象,平均分配與開展社會福利政策,才能讓國家均衡發展。
朴正熙執政時期,因過份將經濟發展側重於其家鄉─東南部的慶尚道一帶,西南邊的全羅道遭刻意忽略。
一九八○年,朴正熙遭暗殺。不久,陸軍少將全斗煥透過政變上台。奪權之初,長年領軍展開抵抗軍政獨裁的反對派領袖金大中遭逮捕,金大中的家鄉─位於全羅道地域的光州,爆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
全斗煥竟派兵鎮壓市民,這就是最近台灣人常聽到的「光州事件」,造成全羅道民眾對軍政府的憤怒與敵視。
此後,保守派的陣營(慶尚道、釜山、大邱)與進步陣營(全羅道、光州)的對立局面因而成形。保守派持續握權,直到一九九七年進步派的金大中當選總統,南韓才實現首次政黨輪替。
二○○八年,李明博勝選,直到現在朴槿惠總統上台,南韓再度由保守派(現新世界黨)執政,目前進步派則以最大在野黨新政治民主聯盟為代表。
八十年代南韓反政府運動,鼓吹民族自決,加上政府雷厲風行的反共政策,反而激起部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幻想與擁戴,政府與保守派支持者抨擊他們的思維將「危害安保」,將工運圈與進步派支持者「抹紅」為「赤色份子」成常見伎倆;但側重財閥與自由經濟的發展,造成貪腐嚴重與貧富懸殊的現象,也是不爭的事實。
長期對抗保守派的進步陣營,工運圈幹部缺乏世代交替與運動方式轉型,在野黨不僅陷入內鬨,近來因提不出對執政黨政策的具體反駁論述,招來「為反對而反對」的批評,都使他們面臨被保守陣營「打著跑」的窘境。
南韓的二元價值衝突,還需要透過平等對話與理性政策思辨,才有機會化解。只是在當下陷入鬥爭與廝殺的局面下,要緩解對立仍屬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