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學說》早玄奘2世紀 曇無竭到西天取經

 |2007.03.14
297觀看次
字級

【本報香港訊】在一般人印象中,唐朝的玄奘大師是公認到西天(印度)取回佛經第一人,如今有學者指出,其實居東北的曇無竭法師一行二十五人,早在西元四二○年就從幽州龍城(現遼寧省朝陽市)出發西行取經;比唐僧西天取經提早二百零九年。

朝陽北塔博物館資深研究人員董高表示,根據史料記載,曇無竭又稱法勇法師,俗姓李,幽州龍城人,十多歲出家修行,經常慨歎中土的佛經缺乏,不足以解釋佛教精神,聽說高僧法顯等人曾去西天佛國取經,即發誓效仿。

西元四二○年(北燕太平十二年),曇無竭召集志同道合的僧猛、曇朗法師等人,組成二十五人的取經隊伍西行。他們途經現今的青海、甘肅、新疆等地,翻越雪山大漠、絕壁深淵,最終到達現今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及印度等多間佛寺,順利取得佛經。

這批西行取經的二十五位僧侶中,有十二人墜崖身亡,有八人中途餓死,最終只剩下曇無竭等五人返回中土,帶回並翻譯了《觀世音受記經》一部。

董高認為,曇無竭等二十五位法師的西行取經,從時間上比較晚於「天竺留學第一人」東晉法顯法師二十一年,但卻比唐玄奘大師早了兩個多世紀。

從佛教史的記載來看,曇無竭法師僅帶回一部佛經,而玄奘大師帶回並翻譯的經、論計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法顯大師帶回並翻譯的佛經則有六部二十四卷。

「佛光大辭典」記載了「曇無竭」,引據《梁高僧傳卷三》記載曇無竭是唐代僧人,幽州人氏,俗姓李,「幼為沙彌,勤修苦行。聞法顯等躬踐佛國,慨然有西行之志,乃入流沙,經龜茲、疏勒諸國,進至罽賓,求得觀世音受記經之梵本。後西入月氏國天竺界一帶,唯齎石蜜為糧,隨舶泛海,達廣州而歸。其後不知所終。生卒年不詳。」另外在一般的《辭海》中,查「法顯」和「玄奘」都有詞條介紹,而「曇無竭」則沒有任何記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