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百語81 一念之間 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2015.10.06 語音朗讀 302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彰化縣佛教支會歡迎「影印大藏經環島宣傳團」蒞臨。前排左起為李決和、林松年、廣慈法師、煮雲法師、南亭老和尚、大師、林大賡等居士。1955.10.20 圖/佛光山提供 中華民國佛教訪問團訪問泰國,大師於中華佛學研究社「中泰佛教辯論會」上提出建言。1963.7.4 圖/佛光山提供 大師在紅磡香港體育館佛學講座,連續20年從未間斷。1999.11.12~14 圖/佛光山提供 大師與高雄佛教堂的熱情青年們,左二為朱殿元居士。 圖/佛光山提供 香嚴智閑禪師鋤地時擊石見性。 《禪話禪畫》/高爾泰、蒲小雨繪 圖/佛光山提供 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本文作於一九九四年(民國八十三年)五月 一九九○年,我首次至紅磡香港體育館講經,因為香港將屆「九七大限」,港人無不憂心忡忡,許多聽眾與媒體記者紛紛問及我對香港前途的看法,我向他們回答道:「一切都在『一念之間』。」 我自幼在深山古剎薰習佛法,成年後又踏入社會弘法利生,深感禪門裡所謂的機鋒相對,世間上所講的機緣際遇,往往發生在「一念之間」。 我閒來喜歡一書在握,神遊天下,經常發現無論是古今中外反敗為勝的戰爭,或者是各行各業出奇致勝的事例,其關鍵莫不是在「一念之間」。 多年來,我觀察紛紜世事,研析始末究竟,時時覺得人生數十寒暑中的成敗得失、緣起緣滅,都與我們的「一念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回首前程,自覺一生當中有許多事情,也都是取決於「一念之間」。 宜蘭之行 人生的轉捩點 十一歲那年,母親攜我離鄉,找尋在戰爭中失蹤的父親,途經棲霞山寺,我趁母親禮佛之際,好奇地在寺內到處觀看,遇到一位知客法師出奇不意地問我:「小朋友!你要出家嗎?」我因為急於回頭找母親,就隨意說了一句:「好啊!」沒想到他真的為我引見監院志開上人(後來成為我的師父),為了信守承諾,我只好與母親辭別。如今,我由衷感謝這無意間的「一念」,使我得以及早遨遊在真理的大海之中,汲取無邊的法味。 一九四九年,國人紛紛逃往外地避難,我本來想與華藏寺常住共存亡,但是同窗智勇法師突然決定放棄原有計畫,而屬意我代為領導他所組織的「僧侶救護隊」來台灣服務,我在顧全大局的前提下臨危受命。就這樣,我在「一念之間」,離開了大陸故鄉和親人,也因為這「一念」的改變,我得以來到台灣,續佛慧命。多年來我不忘母恩師教,精進努力,弘法利生,但願這一切都足以告慰親人於萬一。 我原本生性羞怯,不敢面對大眾,因此來到台灣以後,即隱守在寺院中,於從事苦役之餘,以教書寫作弘揚佛法。 一九五二年三月,我在龍山寺遇到李決和居士正四處央請法師到宜蘭弘法,無奈卻因宜蘭地處偏僻而乏人問津。我心生不忍,故毛遂自薦,李居士聞言,萬分歡喜,回去後立即來信聘請。 就因為這「一念」的不忍之心,我來到了風光明媚的蘭陽平原;也為了這「一念」的慈心悲願,我開始鼓起勇氣,面對社會大眾,普施法雨,廣行教化。宜蘭之行,又成了我一生最大的轉捩點之一。 堅持原則 獲得信眾敬重 習與群眾接觸之後,弘法邀約相續不斷,山巔水湄都有我的足跡。後來,遠在高雄的信徒居然也聞風前來請法,他們的熱忱如同南台灣的太陽一樣強猛,每次總是請了樂隊到火車站隆重接送,一路上吹吹打打,經過市區,鞭炮聲、鼓掌聲更是不絕於耳,引來路上行人側目圍觀,行車駕駛也紛紛探頭,令我坐立難安。後來有好幾次來去,想盡辦法,悄悄地換了幾班不同的火車,還是難以逃過。 有一次,我聽說某位信徒生病,即前往探視,沒想到附近信徒早就已經在目的地守候良久,爭相邀請我去做家庭普照,每到一處,總是瓜果餅乾擺滿一桌,我一生不忍拒絕別人的好意,於是去了,一家又是一家,一天下來,肚皮都快要撐破了。 信徒的虔誠恭敬固然感人,但是我自覺福薄德淺,受不起信徒如此盛情供養,因而生起了不要再來高雄的念頭。但是有一次當我啟程北返,剛坐上車時,信徒翁陳盆老太太跑到我的車窗前,對我說道:「師父!你一定要再來喔!」這一句話,我不知聽過多少人講過多少遍,但是此刻她那種渴望的音調與誠懇的態度,深深地叩擊著我的心房。正因為這「一念」的感動,我決定與高雄再續法緣,因此,才有後來的佛光山。 當時,高雄市市長陳武璋先生曾有意將壽山公園的忠烈祠交給我改建佛寺,但唯一的條件是要維持「忠烈祠」原名。當時自忖:我乃一介衲僧,豈可寺主不做,而去做祠主?於是我建議改稱「忠烈寺」,以正視聽,然而議會不允,我也只好作罷。一些人為我惋惜,覺得我平白失去大好機會,但是更多的信徒因為我這「一念」的堅持原則,而更加肯定僧格的崇高。 救人解困 荒山闢成聖地 後來,高雄的信徒決定為我覓地興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壽山寺於焉迅速落成,繼而又在寺內成立佛學院。不久,隨著信徒與學生的增多,空間不敷使用,故打算另闢寺院,經過多方查訪,我們看上澄清湖畔一塊景色優美的土地,正決意付訂金的時候,一個徒弟說道:「我們如果在這裡建寺,蔣中正總統來澄清湖時,就可以順道來此禮佛了!」我聞言後,十分不以為然,心想,建寺安僧是要使大家專程前來聞法修道,不是讓人順道冶遊觀賞的。我們為什麼不沾佛光,而去沾湖光呢? 就因為這「一念」的覺醒,我不惜放棄購買的打算,因而與澄清湖失之交臂。但是我至今不悔,而當初頻呼可惜的徒眾,如今無不稱道我的果斷明智,因為我們後來擁有的佛光山,是一座憑藉佛教僧信二眾共同努力,胼手胝足開闢出來的靈山聖地。更不可思議的是,這一座山寺竟然也是得之於「一念之間」。 一九六七年時,我無意間聽說越南褚姓華僑全家大小陷於經濟困境,正欲一死了之,我當下就決定籌錢購買他所擁有的一片荒山,為其解困。為了這「一念」的悲愍,我不知花費多少唇舌力排眾議,因為這裡既沒有秀麗的山光水色,也沒有便利的公共設施,放眼望去,有的只是滿山的刺竹,遍地的芒草。 用心出力 完成最初一念 好不容易說服大家,接著就是千辛萬苦的開山工程,我和徒眾每天在烈日驕陽下,擔石鑿地,揮汗如雨。遇到狂風暴雨,我們又得不惜身命,在山崩洪水中,搬運沙包,防止災患。經過一番艱難的奮鬥過程,荒山野地才呈現出寺院的初貌。今天佛光山能有這番繁盛的景象,全都是二十八年來不斷努力開發智慧、勞力的結果。 所以,「一念」固然足以形成人生的轉捩點,更重要的是自己必須肯用心,肯出力,去完成那最初的「一念」。 回想我這一生從俗家到出家,從大陸到台灣,從宜蘭到高雄,從壽山寺到佛光山,乃至從國內到海外,雖然無一不是「一念」所造成的結果,但是其間不論是出自無心的「一念」、勇敢的「一念」、感動的「一念」、慈悲的「一念」,我都心甘情願地堅持那「一念」,做好那「一念」,甚至為了「一念」,一生吃盡苦頭,受盡委屈,也從無怨悔。 我記得在剛來台灣時,目睹佛法之衰微,深感痛心,因而常思如何突破。有一天,心中忽然興起設立佛教文物陳列館及佛教圖書館的念頭。雖然我當時一無所有,但我擁有一顆不滅的恆心。為了實踐這「一念」,每當身上有一些餘錢,我就拿來請購佛教典籍;每到一地弘法,我也抽空網羅佛教文物。如今,圖書館、寶藏館遍布於各地的佛學院與別分院中,足見唯有以鍥而不捨的精神為動力助緣,才能功圓果滿,成就事業。 一念興起 以一生來實踐 我從青年時期就非常關心佛教的動向與前途,三十多年前,我在伏案筆耕時,有感而發,在一篇〈佛教需要什麼〉的文章裡寫下:佛教需要建一個大學、需要辦一份報紙、需要設一個廣播電台、需要成立一個電視事業。儘管一經提出,遭人譏議,斥為天方夜譚,雖然許多年來,因緣不足,未能順利如願,然而這「一念」未嘗稍退。 一九九○年,我終於在美國洛杉磯成立西來大學;一九九三年,國內教育部也核准佛光山在宜蘭興設佛光大學;將來我還要在別處廣設大學❶,以佛教解行並重、悲智雙運的理念教育青年,造福人群。雖然目前還有報社、電台、電視台尚未如願設立❷,但是這些計畫在我心中醞釀多年,相信必有實現之日。 三十七歲那年,我出席中泰佛教辯論會時,見到雙方在枝節問題上互相辯解,徒增彼此法執,不禁感慨系之,故在會議進行一半時,起身發言,主張佛教應以團結、統一、動員為當務之急❸,引起數百位與會者的共鳴,改以這三項建議為討論課題。 雖然這些只是當時「一念」突發的感言,但是後來我念茲在茲,無時或忘,直至今日,我對佛教所做的一切,無不是秉持這「一念」的發心。而這「一念」雖說是突發,卻絕非偶然,因為這「一念」的興起就如同會通禪師拈毛開悟,香嚴智閑擊石見性一樣,是經過多少時日將全副身心投入佛法的結果啊! 我雖然擇善固執,往往以一生的歲月來堅持「一念」的實踐,但是我並不固守己見,剛愎自用,而能察納雅言,回頭轉念。 施設事業 利濟有情眾生 一九五七年,我曾經接到日本大正大學的博士班入學通知,當我正準備負笈前往日本時,朱殿元居士和我說:「師父!在我們的心目中,您是師父,地位比博士還要崇高,為什麼還要去攻讀博士學位呢?」我當下汗顏,自忖所言甚是,我已棄俗出家,以弘揚真理、淨化人心為己任,我的地位、我的使命的確非比尋常。我又想到:人活著,不僅是要為自己打算,更要多為別人設想,我今天既然已經是他人的師父,卻還要遠赴東瀛,以日人為師,讓我的徒眾情何以堪? 就在這「一念之間」,我放棄了深造的打算,但是我未曾感到絲毫遺憾,因為我將研究學問的心力放在弘法利生上,施設了更多的佛教事業,利濟了更多的有情眾生,自覺人生更富意義。 我的弟子滿和是台大外文系畢業的高材生,數年前,他以高分通過托福與GRE考試,就在申請留學時,他幡然醒悟,寫了一封長信給我,訴說他的心聲:「……要做一個出家人,是從發心、慈悲做起,而非從研究學問開始。我為了別人的希望、鼓勵而去讀博士,但是我仔細想想,我不要這些,我是來出家的……。」 就在這「一念之間」,他也與留學擦身而過。目前他承辦西來大學的校務,從事《西來通訊》的主編,並且為我擔任英文口譯,幫我筆譯英文講稿,樣樣工作都做得有聲有色,法喜充滿,我相信他也會和我一樣,感謝這「一念」的轉變。 樂觀進取 故能轉危為安 丹霞天然本欲進京趕考,因為聽到一句:「選官何如選佛?」「一念之間」,將官祿前程拋諸腦後,行至湖南,於石頭希遷門下參學得道;六祖惠能本為一名樵夫,由於安道誠的鼓勵資助,「一念之間」,放下世俗生活,來到黃梅,在五祖弘忍座下開悟見性。 我雖不才,但徒眾之中也有多人因為隻字片語的啟發,而在「一念之間」選擇了正確的人生方向,對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例如:張慈蓮因為我的勸告,「一念之間」,放棄當歌星的美夢,成為佛教徒,從事幼教工作,培育菩提幼苗,功德無量;依照在聽了我的開示以後,「一念之間」,改變學唱歌仔戲的初衷,剃度出家,歷任典座、當家,目前是巴黎佛光寺的住持,度人無數。 經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天堂、地獄、喜樂、憂愁,乃至生、老、病、死無非都在我們的「一念之間」。我一生中所遭遇的阻撓、傷害不知凡幾,但都因為我時時持有樂觀進取的念頭,故能轉危為安,化難為易。 觀照反省 安住佛法之中 我歷經多劫,幾次瀕於死地,但是我不曾因為即將命終而形色憂懼,也未嘗由於獲得重生而雀躍狂喜。我以為生死只在「一念之間」,如果我們能在生時妥善運用時空,多做益事,則臨死何懼?如果我們能在平日為自己寫下歷史,為社會留下貢獻,則雖死猶生。反之,如果我們多行不義,無惡不做,則即使藏身密室,服食仙丹,依然常懷恐怖,生不如死。如果我們吃喝玩樂,無所事事,如同行屍走肉,則雖生又何異於死呢? 台灣與香港的媒體記者最喜歡問我對於政治走向與經濟趨勢的看法,偏偏我對政經方面素無研究,但是我了解世間上所有的一切都脫離不了因緣果報,而這些也往往都取決於「一念之間」。 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貪瞋愚痴、邪見我慢,雖起於小小的「一念之間」,卻足以毒害心靈,鑄成大錯。如果我們能及時到諸佛菩薩面前合掌懺悔,能及時反省悔過,則「一念之間」又是另一番光風霽月的景象。 佛教說「一念三千」、「一念之間」,不但影響我們自身的行為舉止,對於整個社會也有莫大的關係,所以我們應該慎於「一念」,時時在起心動念處觀照反省,將自己當下的每「一念」都安住在慈悲、般若、大眾、佛法之中。 【注釋】 ❶ 大師除創立美國西來大學、宜蘭佛光大學,更於嘉義設立南華大學、於澳洲創建南天大學、於菲律賓創辦光明大學。 ❷ 大師於1997年如願設立佛光衛星電視台(現更名為人間衛視)、2000年創辦佛教第一份日報《人間福報》。 ❸ 1964年於泰國的中華佛學研究社舉行。大師認為對「佛教」,可以討論,但不必辯論。因為佛教走到哪裡,其根本義理絕不會南轅北轍。故提出三大問題作為討論軸心:今天的佛教在「團結、統一、動員」。大師發言後,泰方難陀論師激動表示:「……想不到中國有這位青年比丘,有這樣高瞻遠矚的眼光……使我們萬分欽敬……。」論師這一番話,也將原本會議上的火藥味氣氛化解了。 前一篇文章 往事百語 80 不要做焦芽敗種 下一篇文章 往事百語82 未來比現在更好 熱門新聞 01印尼佛教學院結業 佛光山教育新頁2025.08.2202朝山禮佛 北海道場孝道月修持2025.08.2203宗教公益獎 佛光山13道場獲表揚2025.08.2304【中醫專欄】讓卡住的肩關節再度順暢 2025.08.2305緬懷大師、供僧 西澳州議員肯定佛光山貢獻2025.08.2206台北經文處長蕭伊芳 參訪奧斯汀香雲寺2025.08.2307處暑養生調和脾胃 晝熱夜涼防溫差病2025.08.2208大馬佛光人推三好 華文小學師生受益2025.08.2309習抵拉薩 慶西藏自治區60年2025.08.2210贈書、說故事 怡朗佛光人溫暖偏鄉童2025.08.2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往事百語100 千載一時,一時千載知苦增福歌往事百語98 為信徒添油香往事百語97 不要讓阿彌陀佛代替我們報恩 作者其他文章《貧僧有話要說》(二十八說) 我解決困難的方法往事百語100 千載一時,一時千載往事百語94 排難解紛不是閒事往事百語91 愛,就是惜往事百語89 弘法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