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58mm,寬:50mm,厚:12mm,重:31g
圖/楊惇傑 貓頭鷹出版社提供
文與圖/楊惇傑 貓頭鷹出版社提供
螭龍,亦稱為草龍,是龍生九子中的二子。九子就是「霸下、螭吻、蒲牢、憲章、饕餮、睚眥、狻猊、椒圖」。
民間認為螭龍能大能小,極為善變,可驅邪辟災,寓意吉祥如意、連綿長在,也象徵男女之間的情意綿綿。
《說文解字》釋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從蟲,離聲,或云無角曰螭。」螭龍的形態,隨 著時代演變而略有不同:
戰國時期的螭龍紋:眼部圓滾,鼻子較明顯,眼尾處稍有細長線;耳朵像貓,形狀偏方圓;腿部線條彎曲,爪的部分向上微翹。身上的附帶紋飾一般都用陰線勾勒,其中有彎茄形滴水狀的陰刻紋,是戰國時代的首創。
漢代的螭龍紋:特色是眉毛向上豎並往內鉤,若隱若現,柔中有剛。
元明時期的螭龍紋:常常仿製漢代的螭龍紋,但眉毛部分較深且粗,相對生硬許多,不如漢代螭龍紋的細緻生動。
本件作品的螭龍形態生動活潑,線條蜿蜒流暢,雕工精緻細膩,玉質通透白皙,略帶墨點,為難得一見的元明玉件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