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活」風潮下,有機食品日益風行,有機農產品特色是在水質與土壤無污染的環境下,不使用農藥、化學肥料,以有機質肥料提高土壤能量、採取人力或使用植物、生物、天然資材的物理防治法及替代性病蟲害管理方式來驅蟲除草,從生產到採收,完全以天然的方式在健康的土壤種植作物,以一般農法栽種、農藥的殘留量在安全許可的範圍內的「清潔蔬菜」,與在水中添加營養劑無土栽培的「水耕蔬菜」,都不屬於有機農產品之列。
二十一世紀飲食主流
農委會已成立為台灣第一個有機畜產驗證機構來因應風潮,多年來,也只通過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MOA)、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TOAF)、台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TOPA)和台灣寶島有機農業發展協會(FOA)等四家商標。消基會提到,市面上的「吉園圃」標章蔬菜,只代表是安全用藥、農藥減半的安心蔬菜,和不得使用農藥、化肥的有機有別。
全台有機作物的種植面積約一千七百公頃,由於都不是大面積的「集團式栽種」,有機農田幾乎全數緊鄰非有機農田,想避免被鄰田農藥汙染,難度很高。農委會表示,目前本地產的有機作物以稻米占大宗,二期稻作總種植面積共一千五百公頃,其中種有機米的農田約八百公頃,不少農地甚至有機、非有機農作物「混種」,有機農產品被驗出有農藥殘留其實並不意外。除了可能被鄰田的農藥汙染外,「混種」農田的機具因混用,也是被驗出農藥殘留的原因。
另外農民施作的有機肥料、營養劑,若製造廠商生產時即混入了農藥,也會導致有機作物被農藥汙染。
栽培有機蔬菜注意季節
中興大學園藝碩士張莉莉說,栽培有機蔬菜並不需要很大的空間,只要不到一平方公尺的面積就可以著手耕耘自己的「田地」。她建議有心投入都市農夫行列的民眾可以試著栽植葉菜類的小白菜,只要兩星期左右時間即可採收,等較有經驗再嘗試種植果菜類作物,可先從番茄著手。
「蟲害」是有機蔬菜的大敵。張莉莉說,蟲害可以利用「防蟲網」搭配非農藥製劑防治,防蟲網好比是有機蔬菜的「蚊帳」,是最起碼的保護,另外可以調配菸鹼、尼古丁、大蒜油、辣椒液(粉)或剁碎的番茄葉噴灑劑防蟲,經濟實惠且效果都不錯。
青年軍加入行列
在農委會輔導下,經營有成之「新農夫」愈來愈多,成大電機系肄業的陳啟榮,棄電腦而從事有機蔬菜栽培,五年有成,目前栽種面積達四十公頃,還供不應求。更因蔬菜品質優良,獲得中華民國消費者協會全國消費金品獎,台南區農改場頒發傑出有機農民獎牌。
「不斷參加農改場的蔬菜管理班訓練,經過土壤肥料、植物保護等專家輔導,並深入探討有機栽培的管理技術,還赴美、日、新加坡等國觀摩,學習土壤管理,採用純植物性米糠、草木灰、花生粕、篦麻粕、豆粕等原料,利用微生物使其醱酵作成肥料。」他表示。
通霄鎮城南有機農場場主邱松榮在農委會輔導下,則結合農業博士江明樹及竹科科技新貴,投入有機蔬菜栽培行列,擴建網室、溫室生產設備,取得台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認證。
江明樹說,經營有機農場,對品質要有堅持,抗病蟲害要靠耐心及專業技術克服,農場花一年時間,研發無毒害生物防治病蟲害技術,引進蜂蜜、瓢蟲等昆蟲授粉、防蟲害,直到去年秋天才量產有機蔬菜。
「不施農藥能種出品質佳、價格好蔬菜,光竹科就有一百多名會員訂購有機蔬菜,還推出宅配服務,這種經營模式,令當地老農民難以置信,但他們做到了。」
竹東鎮軟橋里長徐福亮推動「綠動軟橋」計畫,利用天然資源裁培有機蔬菜,打響軟橋有機米的名號。淡水鎮北新有機休閒農場簡連生也有新點子,利用回收鄰近的工研醋淡水廠生產烏醋後剩餘的八角、陳皮、洋蔥、蒜頭等中藥材殘渣,當作固態肥料,兼具驅蟲、殺菌效果。另外則將蔬菜廚餘加入微生物菌,經過兩個月發酵、分解,製成液態肥料,此舉省下了不少成本。
王永慶食用自家蔬菜
響應有機潮流的工商大老也極多,雲林縣長蘇治芬已和台塑創辦人王永慶取得協議,研商建置溫室設施,採有機栽培的農企業計畫,王永慶告訴蘇治芬,財源不是問題,要縣府先找示範點,「愈快愈好」,可投資建置面積達二百公頃溫室設施,提供農民契作有機蔬菜,協助發展農業首都。
台塑已在桃園楊梅建置有機蔬菜園區,王永慶都食用自家蔬菜,對推動溫室設施、有機農業興趣濃厚,他希望先選示範點推動,做出績效,讓農民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