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講座 破我執 體悟自在 心定和尚主講5天 以豬油故事解「空」 若能了悟無我 才能行大悲

圖/記者 邱麗玥 |2007.03.11
721觀看次
字級


【記者黃映禎台北報導】佛光山台北道場舉辦的「實用的般若心經」佛學講座,由佛光會中華總會總會長暨人間福報發行人心定和尚主講,昨天圓滿。心定和尚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認識《心經》,讓聽眾學習破除對我相的執著,體悟後便能活得瀟灑,才是真自在。

從六日起一連五天的佛學講座,第一天講解題目之後,第二天即進入內文,《心經》是佛陀的大慈悲、大智慧,讓人遠離顛倒是非夢想,心定和尚詳細的講解如何自在生活。

「『觀』是照見五蘊皆空、無我相」,心定和尚指出,《心經》是「我空觀」,是人生的佛教,而《金剛經》則是人間的佛教,建立在《心經》上,「我空觀」是失去我相的執著,不懂《心經》,就沒有真正的菩薩,因為不懂《心經》,行善事,心中會罣礙、會比較,就非觀自在了。

觀緣起 才能離苦得樂

心定和尚又說,人覺得苦惱,或有愛憎,這是因為心中執著想得到某個東西的緣故,因此要時時觀想,觀想般若,要去體會「世間一切都是假象」,破除一切對萬物執著,才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不為外境所迷惑,才能身心自在。這樣的修行功夫就稱之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如果能夠在日常生活實踐,遇到各種喜怒哀樂的境界,就能放下煩惱,所以說觀自在是離苦得樂的最高境界。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的關鍵在於「照見五蘊皆空」,有人常說「無我」、「無常」的觀念太消極,但這世間本來就是無我的,因為唯有如此,才能隨緣自在。各種愛憎情緒的產生,是因為有「我」的觀念才衍生,所以在生活裡頭必須經常觀自在,明白萬物緣起性空的概念,就如同星雲大師說過「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了悟空性 行般若智慧

佛教說「諸行無常」,人間一切的一切不斷地向前推進,不斷變遷,有如夢幻泡影一般,也可以說世間的一切都是處在變化的過程裡。

心定和尚以一個故事解說「空」的概念,一個年輕人跟著迎神賽會的隊伍出巡遶境,到了一戶富裕人家,對方送他一罐豬油,年輕人走到一半累了,於是坐在路邊休息,同時開始幻想,把豬油拿去賣掉,換了錢之後可以買小雞,小雞長大之後養羊,再養牛,最後愈來愈富裕,娶妻生子,日子過得十分滿足,但年輕人忽然之間看到兒子遇到危險,情急之下拿了棍子大力一揮,想替兒子解圍,卻沒想到把地上的豬油打翻了。

心定和尚說,當一個人專心一致的時候,世間法一切真實像都會消失,唯有此時才能現出一切真實相。

心定和尚說,緣起性空,諸法由因緣生,也由因緣滅,這就是進入「空」的狀態,了悟空相,才能發菩提心,行六度波羅蜜,才能照見五蘊皆空,皆無眾生相、無人相、無壽者相。

菩薩體悟此道,從緣起法體悟無我相,因此行大悲心,菩薩覺有情,以智慧引導有情眾生離苦得樂。

心經 悲智兼具

心定和尚說,佛法的真理方程式是「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心定和尚說,地、水、火、風四大組合成世間萬物,因此佛教說「四大皆空」,意指這些關係需要互相組合搭配才有個體的存在,各種關係因「緣起」而存在,也可說這些由種種關係所組成的個體沒有自性,一切都是空相。

心定和尚說,修何種禪法端看自己所處於何種煩惱,例如觀白骨是為了對治情欲,觀呼吸是為了對治心散亂。心定和尚表示,般若心經具備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佛陀弘法是為了度一切眾生,眾生若修般若智慧,就等同進入涅槃境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