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珍金工結合漆藝的完美創作

文/郭士榛 創作/陳國珍 |2015.09.13
6296觀看次
字級
陳國珍創作特色,除珠寶可以戴著成身上裝飾外,放在漆器和金工製成的屏上,頓時成為家庭的生活裝置。 圖/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提供
陳國珍創作特色,除珠寶可以戴著成身上裝飾外,放在漆器和金工製成的屏上,頓時成為家庭的生活裝置。 圖/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提供
從事珠寶設計者最無奈的是美麗作品完成後,只能放進珠寶盒中,想要用時才得以拿出來穿戴使用,無法每天看到、摸到、使用到。現任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副教授兼系主任陳國珍將創作和金工、漆藝融合,使珠寶不但是身上裝飾,更成為家庭的生活裝置,充分展現漆藝與金工的完美結合
花系列金工作品。圖/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提供
花系列金工作品。圖/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提供
花系列金工作品。圖/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提供
迴廊幽香─山月桂圖/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提供
細葉蘭花參圖/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提供
華八仙圖/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提供
「蕨」類系列作品是採台灣生態打造的金品,展現在地風情。 圖/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提供
「蕨」類系列作品是採台灣生態打造的金品,展現在地風情。 圖/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提供
「蕨」類系列作品是採台灣生態打造的金品,展現在地風情。 圖/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提供
花系列金工作品。圖/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提供
花系列金工作品。圖/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提供
花系列金工作品。圖/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提供
花系列金工作品。圖/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提供
隨雲圖/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提供
花系列金工作品。圖/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提供

文/郭士榛 創作/陳國珍 圖/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提供

從事珠寶設計者最無奈的是美麗作品完成後,只能放進珠寶盒中,想要用時才得以拿出來穿戴使用,無法每天看到、摸到、使用到。現任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副教授兼系主任陳國珍將創作和金工、漆藝融合,使珠寶不但是身上裝飾,更成為家庭的生活裝置,充分展現漆藝與金工的完美結合,創造出個人風格。

陳國珍認為,珍貴作品只收起來反而沒價值,相對的要找到好背景呈現。從事金工漆藝創作的她,指著身上配戴的一枚銀製別針表示,這是她很喜歡的金工作品之一,是結合台灣生態「蕨」類設計打造,由於葉子有大有小很繁複,她結合3D科技的新技巧,使作品仍保有自然觀感。「至於做成背景的是平面鋁片,經過圖像或拍照處理,呈現高低起伏紋路再上漆。」陳國珍說:更重要的是,經常要取下使用,於是在背景的正面和金工作品背面都有吸鐵,既穩固了金工作品,又不傷害作品(右下圓圖)。

「將美與生活結合體現在工藝文化中」,陳國珍表示,這是展現創意、活化工藝的最佳表現,所以她的創作靈感均來自於大自然,並和時尚工藝融合,開創時尚潮流外,也開創人文新願景。

陳國珍從小就喜歡畫畫,在她考進入輔仁大學後,對立體造形產生極大的興趣,漸漸的朝向金工創作之路邁進。畢業後她前往英國的皇家藝術學院與伯明罕大學珠寶學院更進一步學習金工和珠寶設計。

陳國珍表示,她會想到金工創作結合漆器,是尚在英國讀珠寶設計時,她發現西方技術大同小異,無論是車床、鑄造等等,都無法表現自己文化背景,於是不斷尋求如何跟歐美同學不一樣,想找一種能夠展現屬於自己文化背景的方式,

「在一偶然機會中,我發現漆器。漆器是中國古代的傳統工藝,這種漆只能在溼熱的亞洲環境生長,十分具有亞洲特質,可以展現溫潤、色彩飽和多樣的特質,非常適合妝點首飾,是純屬東方的技巧。」漆藝對於西方來說是一個較為陌生的工藝,陳國珍發現後如獲至寶。

為了學習漆藝,陳國珍特地從英國回台灣,申請進入國立工藝研究所的漆工班和老師傅王清霜學習。在學習中以變塗技法為主,學成之後再回英國繼續將金工和漆藝做結合以完成她的創作。這一系列的創作讓英國的指導教授感動不已,也因此開啟了陳國珍創作的新境界。

陳國珍的作品靈感源自不斷的創新,她結合自己的興趣和喜歡的事物,盡力挑戰自己並將想法表現出來。陳國珍表示,不管是漆藝還是金工都必須辛苦的研磨後,才能讓作品散發出閃亮的光芒。

「每當製作成品時,經常幾天幾夜不睡,因為塗漆料過程複雜又辛苦,若是作品需要三十層漆料,就需花三十天時間,因為一天只能塗一層,還需等它乾後才可再上下一層漆,所費的功夫很深。」陳國珍說。

除了創作,同時也從事教學工作,談到國內漆藝教育的發展,陳國珍表示,大陸、日本和韓國等國家的大學院校都有專門的漆工系或漆工班,而台灣卻沒有,因而她擔心台灣工藝會漸漸失傳。陳國珍期許未來台灣會有藝術大學或工藝科系設立專門的漆工教學機構來保存台灣工藝。

欣賞陳國珍的作品,會感覺心靈的寧靜。「天地一方 .二○一五陳國珍金工漆藝創作展」即日起展至九月二十日,歡迎蒞臨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松隆路327號十樓)參觀。

產官學結合.給年輕人機會

從事珠寶設計的陳國珍在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任教,為了讓學生除了知道設計理論外,也可以得到設計實體的經驗,因此特別重視產官學合作,致力推動與廠商相互授權,給學生實習機會,讓學生畢業後立即可投入職場。

陳國珍表示,應美系於二○一○年正式實施「設計專業實習」課程,學生於大三暑假可以到系所有合作關係的設計公司實習,學生在實習過程中了解業界現狀並從中獲得工作經驗,有利將來就業。參與實習之學生皆表示受益良多、學習到寶貴的經驗,效果顯著。

應美系在陳國珍帶領下,產學合作有極佳表現,像是二○○八年與台耀科技合作的具有按摩功能的首飾設計榮獲第二十七屆新一代設計展工藝設計類金獎;二○一○與台耀科技合作「競艷.Formosa」系列,榮獲台灣OTOP設計大賞生活工藝組創新佳作獎;二○一 一年指導研究生陳愷靜開發身障輔具,榮獲當年德國紅點設計概念大獎;二○一二陳國珍為異飾界所設計的「蘭亭暢敘」作品,榮獲該年「金點設計獎」。產學合作成績亮眼。

金工漆藝 開創獨特風格

陳國珍長期致力於金工創作,結合東方漆器藝術與多媒材運用,開創出獨特的個人風格。

她將金工冷冽剛強、無彩色澤的質感,巧妙融合溫潤內斂、色彩飽和的漆藝中,詮釋並傳達思考抽象與具象相互關係的再現,探索天地自然中美的質素,並表現宇宙和諧的秩序,反映萬象的規律。

陳國珍表示,結合東方漆藝與金工最大困難處,在於漆藝和金工都是彰顯性的質材,漆屬暗色性,金屬明色性,兩者搭配才可突破媒材的互融性,而最主要是金屬胎有紋理,可以使漆變塗上後達到穩定呈現的效果。

「變塗是一種漆藝的技法,有自然變化裝飾的意思。」陳國珍指出,變塗是利用工具將漆引起,使其表面凹凸不平,再經過罩漆,最後研磨出來的紋飾。陳國珍喜愛變塗,覺得變塗在研磨的過程就像是一層層揭開面紗,不曉得結果會是如何,如果研磨到理想的圖案畫面時,一定要即時收手,過程中充滿期待與趣味。

金工給人的感覺是剛強冷硬,漆藝給人的感覺是較為內斂溫潤,陳國珍結合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工藝完成一件件動人的飾品。「金工是千年來不斷演進而成的一門工藝,在早期的青銅器、鑄劍到珠寶飾品的創作,都包含於其中。」陳國珍的金工漆藝作品非常獨特,其中電鑄法的運用使得金屬表面較粗糙,適合上漆完成作品。

陳國珍強調,在傳統技藝中運用到科技,可以幫助傳統工藝更有效率的完工成形,使加工製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傳統和科技在現代是密不可分的關係,能使作品製造更方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