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執筆人:黃光國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執筆人:黃光國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在這次反課綱紛爭中,國、高中學生三百餘人包圍教育部,在現場夜宿,到了晚上十一時三十分,五十多名中學生帶梯子爬過教育部圍牆,闖進教育部大樓,占領教育部長室,在警方驅趕逮捕時,學生不斷高喊:「退回洗腦課綱,捍衛教育尊嚴」,「教育不是兒戲,學生不是白癡!」
「自我殖民」的論述
教育部官員羅列出「反課綱」團體爭議的主題,共計有十七項,大多是專有名詞,包括把「日本統治」改成「日本殖民統治」;「接收台灣」改成「光復台灣」,「慰安婦」改成「婦女被強迫做慰安婦」,「中國」改成「中國大陸」等等。任何人都不難看出:所謂「反課綱」運動,其實是「台灣國」和「中華民國」兩種意識型態之爭。我大惑不解的是:即使台灣想獨立建國,有必要為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擦脂抹粉嗎?為日本殖民統治擦脂抹粉,就能維護「台灣教育的尊嚴」嗎?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及十三位綠營執政縣市長發表聯合聲明呼籲教育部:應宣布立即撤回爭議課綱,繼續沿用現行課綱教材,如果馬政府仍舊執迷不悟,那麼改正爭議課綱、讓教育擺脫政治的干擾,將會是下一任政府的責任,「我們誓言要扛下這個責任,絕不逃避!」
我們不難想像:民進黨如果再度執政,一定會「改正爭議課綱」,並繼續沿用「自我殖民」的「現行課綱」。因此,明年的總統大選,將是「自我殖民」和「文化中國」之爭。
「文化中國」
所謂「文化中國」,是一個非常值得台灣闡揚的一個概念。我有一位來自廣州中山大學的研究生,寫了一篇碩士論文,討論〈海峽兩岸的「三國演義」〉。他認為:現在海峽兩岸其實存有三個「中國」,「政治中國」的控制中心在北京。在東亞四條小龍騰飛的時代,「經濟中國」的中心在台灣,現在已經轉到大陸。但「文化中國」的中樞,仍然是在台灣。
我們可以從一個比較寬廣的角度,來談「文化中國」的概念。佛教在漢明帝(西元二十八~七十五年)時代傳入中國之後,和中華文化傳統互相結合,開始塑造出「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東亞文明。此後一千年,歐洲處於「黑暗時期」(dark age),和同一時期的非洲並沒有太大差異。
到了十一世紀,十字軍東征前後八次(一○九六~一二九一),將希臘傳統帶回到基督教世界,兩者互相結合,導致後來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十七世紀啟蒙運動發生之後,歐洲科學快速發展;十八世紀發生工業革命,到了十九世紀,資本主義興起,西方國家紛紛採取殖民主義的策略,往外擴張,並將許多非西方國家納為殖民地。
中國自中英鴉片戰爭(一八三九~一八四二)之後,便陷入一連串的內憂外患之中,動盪不安的社會條件,使中國的知識社群無法定下心來,吸納西方文明。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敗於明治維新後新興的日本,割讓台灣,更使得中國知識分子信心全失。到了五四時期,主張「全盤西化論」的西化派甚至主張「打倒孔家店」、「把線裝書扔到茅廁坑裡去」,而形成「全盤西化反傳統主義」的意識形態。
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帶了兩百萬軍民撤退到台灣,其中除了六十萬大軍,還有許多文化精英,構成台灣社會中「文化中國」的豐厚底蘊。不僅如此,台灣沒有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摧殘,而且在過去七十年間,跟西方文化有比較密切的交流,使得台灣成為中華文化現代化最好的實驗室,也成為「文化中國」的中樞基地。
如果我們的總統候選人沒有「文化中國」的概念,不了解它對華人社會的重要性,明年總統大選過後,台灣社會中的政治對立必然更為尖銳,兩岸關係恐怕也會動盪不安。三黨總統候選人請三復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