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長陳菊日前現勘馬頭山事業廢棄物掩埋場,引發嚴重警民衝突,她說「無法忍受未發生的事就來抗議的行動」。
陳菊位居南台灣政壇霸主,如此環保知識零分的發言,絕非環境之福,這比小市民或工廠老闆更需要補修環境教育的課。
依照陳菊的邏輯「還沒有設立,事情還沒有發生,就這樣一直抗議是沒意義的」,那麼反核四和反國光石化的成功,統統沒意義,而本土環保運動里程碑的鹿港反杜邦、台中反拜耳設廠,難道陳菊也無法忍受嗎?
本土環保運動,三十年前早就從圍廠抗爭,晉級到事前防範的反對設廠。當年建立整套環保法規體系,特別是環境影響評估法,希望從政策必要性、空間區位規畫來源頭管制,而不是等到工廠汙染之後,再做末端處理和管制。
陳菊把決策推給環評把關,強調有三分之二是府外委員。但近年來,從中央到各個地方政府,卻不斷用政治力摧毀環評制度的信任度。
很簡單的算術加減,二十一席環評委員,官方握有七席鐵票,首長只要影響四位她所聘任的民間委員,通過與否盡在掌中乾坤。
陳菊選舉政見,要將大旗美地區規畫為里山區,推動深度生態旅遊,台二十八線也掛著自行車道的路標。
為了高雄的重工業發展,這裡要犧牲作事業廢棄物掩埋場,卻沒有審慎檢視這裡有多少珍貴的祖產。
泥岩地形邊緣混雜的植物演替具有特色,淺山生態系豐富多樣,優於比鄰月世界的單調,常見大冠鷲、鳳頭蒼鷹、領角鴞等猛禽,和穿山甲、白鼻心、鼬獾、山羌等小型哺乳類動物,當政府花龐大經費復育梅花鹿、螢火蟲,卻不好好保護這裡本來就有的生態棲地和野生梅花鹿,實在是捨近求遠。
從結構上找原因,縣市合併升格後,廢掉鄉鎮市自治,市區的權力核心更加重對邊陲鄉下的空間支配,地方失去自主發聲場域,這也是導致首長易被蒙蔽的制度性因素。
潘翰聲(台北市/樹黨策略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