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鶴齡教授
圖/許鶴齡提供
文/記者陳瑋全專題報導 圖/許鶴齡提供
許鶴齡自二○○三年起在佛光大學宗教學系任教以來,即開設佛學、宗教學、道家哲學、生死學及哲學諮商相關課程,她認為自己投入教學的念頭是幫助他人,希望自己的研究可以為普羅大眾所用。
她以自己的生命經歷鼓勵學生,也常舉禪宗典籍或古人語錄來滋養學生的生命。
禪門有云:「迷時師度,悟時自度。」透過課堂上的教學,許鶴齡提醒學生要努力提升自己生命,看待問題的視角要遠大,藉由整合現有資源,產生適切的省思與轉變,當生命願意轉換時,就能有更好的前景。
常引佛教譬喻 省思學子
許鶴齡十多年前即跟隨前輔仁大學校長黎建球教授一起推動哲學諮商,雖然剛開始推動時,曾遭遇阻力,但經由理論研究和親身實踐,終究克服困難,漸入佳境。
她表示:「哲學的本質即是尋求智慧,哲學諮商是透過對話的方式,用哲學來幫助別人。」例如邏輯基礎療法就是透過情緒推理,找到非理性的前提並駁斥它。治療者會從哲學資源中,找到適合語談者的「哲學解藥」,如聖賢箴言、座右銘或禪宗的話語,來解決人們遭遇的問題,讓語談者在思想上獲得理解。
現代人患有各種的身心症候群,藉助哲學諮商可讓人身心舒暢。許鶴齡說:「例如我把佛法融入教學研究,可以帶給生命許多的喜悅。人生難免有許多困境,但可以透過轉念修正自我。」
許鶴齡常用佛教的譬喻、高僧大德的故事來幫助學子省思,尤其是星雲大師的講經說法。大師推動的人間佛教,對她的生命有很大影響。因為大師的號召才有百萬人興學成立佛光大學,讓她有因緣在佛大教學研究、結婚生子。她表示:「如果有機會,希望能推動佛陀哲學咖啡館,以佛教的哲學諮商方式,在各地的滴水坊,透過對話、陪伴與輔導,幫助有需要的人。」
隨順生命因緣 困境成長
許鶴齡結婚多年,都未能育有子女,直到兩年多前終於開花結果。說:「我是隨順因緣的,但父母總希望我的家庭幸福圓滿,所以遍尋各種方式,希望我能有個小孩。」
有一次家人帶她去求助民間信仰,起初她非常排斥,認為自己學佛多年為何要求神問卜?
後來開放宗教的心靈讓她決定隨順家人的心意。而且,在現場看到許多人面對生命裡各式各樣的苦難困頓,她的體驗更是深刻。
許鶴齡在坐月子時看了一本書《媽媽我是為妳而來》,雖然高齡生產,但她把孩子視為生命的禪師,並從中覺察自己仍有許多需學習之處,更感謝生命中有這麼多事情可以歷練,人生就是一條學習與成長的路,雖說困境難避免,但只要腳踏實地,一切都有意義。
開設幸福課程 全人教育
未來許鶴齡希望朝向幸福療癒、快樂的全人教育方面開發課程,以一種熱忱、開放的態度積極帶領學生面對人生,體驗人生。
就如同她在個人教學網站所說的:「開放的心靈,讓學習及生活有無限的可能性,即使面對逆境困頓,亦能甘之如飴,化阻力為助力,視障礙物為墊腳石…。即便不預期地踏上峰迴路轉的羊腸小徑,卻也能開拓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氣象。」(下)
許鶴齡教授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博士,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培育博士候選人,現任佛光大學宗教所副教授,曾任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副教授、樂活生命文化學系助理教授、輔仁大學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宜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圓光佛學院兼任講師。研究與教學專長為禪宗哲學、華嚴哲學、哲學諮商、生死學、宋明理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