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籠中元祭放水燈遊行,陣頭中有六個跳小蘋果,五個三太子,其中以電音三太子曝光率最高。圖/盧禮賓
【本報基隆訊】「慘不忍睹的雞籠中元祭水燈遊行,每團都在跳小蘋果!」全國第一號無形文化資產雞籠中元祭,活動最高潮二十七日晚上封路放水燈遊行,陣頭中竟有六個跳小蘋果,五個三太子,台中教育大學副教授也是文化資產中央委員的林茂賢邊看邊罵,建議逐年遞減補助經費。
林茂賢說,中元普度規模最盛大的,無疑是基隆中元祭,它還是交通部觀光局「台灣十二大地方節慶」之一,他每年都來,卻有一年不如一年的感慨,尤其是今年,遊行演出不是小蘋果就是三太子,花車長得都一樣,傳統陣頭漸漸消失,感受不到拚陣頭輸人不輸陣的傳統精神,很失望。
林茂賢指出,咸豐元年(一八五一年),來基隆開墾的漳、泉兩地移民在魴頂發生大規模械鬥,雙方死傷慘重,後經地方頭人出面協調,集中埋葬死者遺骸,並建老大公墓撫慰亡靈,農曆七月十五日,由十五個姓氏輪流主辦普度,以賽陣頭代替打破頭。雞隆中元祭的核心價值是悲天憫人,族群融和,不是嘉年華會,如果能邀外勞、新住民組隊參加遊行,更能呼應主題。
雞籠中元祭主普江姓宗親會主任委員江顯皎氣呼呼地說,各宗親會每年會出什麼陣頭隊伍,都是各宗親會自主設計,主普無從約束和干涉,文資委員不了解就不要批評,文資局本來要補助九十萬元,今年縮水為六十萬元,「補助愈來愈少,有什麼資格批評?」
江姓宗親會只有一百多個會員,主普相對吃力,宗親會還是卯足全力籌辦,今年主普預算近二千萬元,扣除觀光局、文化部、基隆市政府、市議會等單位補助,宗親會還要自籌一千二百六十萬元,這些錢都是靠小額捐款,他自認主普表現比十五年前更好。
文化局長彭俊亨表示,中元祭由民間主導,這次各姓陣頭重複出現小蘋果和三太子一事,引發諸多議論,他認為是檢討及改革的契機。他們會邀文化部文資局、學者專家,與各宗親會開會,希望以後的中元祭能事前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