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郵票認識世界遺蹟】 阿旃陀石窟 文與圖/梁國興 |2015.08.26 語音朗讀 121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石窟位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德干高原西北部阿旃陀的崖壁上。一八一九年,英國狩獵者無意間發現它,阿旃陀藝術得以重返人間,引起人們的關注(圖1)。圖/梁國興 (圖2)。圖/梁國興(圖4)。圖/梁國興(圖5)。圖/梁國興(圖3)。圖/梁國興 文與圖/梁國興 「阿旃陀」一詞來自梵文,即「無想」、「無思」之意。 石窟位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德干高原西北部阿旃陀的崖壁上。一八一九年,英國狩獵者無意間發現它,阿旃陀藝術得以重返人間,引起人們的關注(圖❶)。 阿旃陀石窟現有洞窟二十九個,前後開發達千年之久。始於西元前二世紀,即印度歷史上的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期,在四至五世紀興盛一時;七世紀以後,佛教在印度逐漸衰微,造像活動隨之消失,阿旃陀石窟逐漸被人遺忘了。 阿旃陀石窟的建築形式可分為塔堂窟、僧房窟兩種;其中僧房窟的比重較大。 塔堂窟窟門上門窗巨大,拱楣兩翼下端略向內彎曲。窟內列柱為八角柱,柱身垂直,柱頭與柱礎的紋飾簡樸。 阿旃陀石窟中有大量雕刻、壁畫。雕刻分為雕像和浮雕兩類。 壁畫內容與佛教有關如佛陀生平事跡,本生故事,佛經故事等。除此以外,畫面還涉及當代的社會生活,成為印度繪畫史上最完美的典範。因此,阿旃陀的壁畫被稱為印度古代繪畫的寶庫,保存壁畫面積達三千四百平方公尺。 獅子吼觀音坐像是石窟內的代表作(圖❷❸)。此外大象浮雕像(圖❹)已成為阿旃陀石窟的標誌。 第一窟主室後壁佛龕的右側持花菩薩壁畫(圖❺),可以說是最富有印度壁畫精神的作品,也是阿旃陀石窟壁畫的代表作。菩薩頭戴花冠,眉眼細長,雙眼低垂,上身裸露,身軀呈S形,右手持花,優雅的姿態令人過目難忘。 阿旃陀石窟一九八三年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前一篇文章 【遊藝筆記】 山水畫的文學底蘊(3) 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 下一篇文章 【福相心造】 賴裕祥的手工饅頭 傳承母親善念 熱門新聞 01【閃文集】 駝峰天使2025.11.0402父親的山水2025.10.3103佛光會送家具至光復 助受災戶重建家園2025.10.3104魏碧糈 用茶講心教品德2025.11.0105印尼佛教大學教職員 佛光山佛學院培訓 2025.10.3106【遇見荷】 呼喚你的名字2025.10.3107【營養專欄】破解糖尿病飲食4大迷思2025.11.0108【墨香流韻】一筆清香 一念無塵 梅適情2025.11.0209社論--新台幣改版2025.10.3110梵蒂岡跨宗教對話60周年 教宗喜會中華人間佛教代表2025.10.3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島嶼拼圖】乘著秋風入寶山: 走訪漯底山自然公園【苦中生蓮──范佐伊新媒體藝術展】卑溼汙泥乃生此花【翰墨天地】說事後話猶恐當局者迷【古堡麗影】倫敦塔:英國千年歷史活教材【書藝心語】失去未必是禍【大江南北】道法自然千年聖境:河南老君山 作者其他文章【看郵票認識世界遺蹟】佛陀三次法駕斯里蘭卡【看郵票認識世界遺蹟】 越南古佛寺(下)【看郵票認識世界遺蹟】 越南古佛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