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郵票認識世界遺蹟】 阿旃陀石窟 文與圖/梁國興 |2015.08.26 語音朗讀 117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石窟位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德干高原西北部阿旃陀的崖壁上。一八一九年,英國狩獵者無意間發現它,阿旃陀藝術得以重返人間,引起人們的關注(圖1)。圖/梁國興 (圖2)。圖/梁國興(圖4)。圖/梁國興(圖5)。圖/梁國興(圖3)。圖/梁國興 文與圖/梁國興 「阿旃陀」一詞來自梵文,即「無想」、「無思」之意。 石窟位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德干高原西北部阿旃陀的崖壁上。一八一九年,英國狩獵者無意間發現它,阿旃陀藝術得以重返人間,引起人們的關注(圖❶)。 阿旃陀石窟現有洞窟二十九個,前後開發達千年之久。始於西元前二世紀,即印度歷史上的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期,在四至五世紀興盛一時;七世紀以後,佛教在印度逐漸衰微,造像活動隨之消失,阿旃陀石窟逐漸被人遺忘了。 阿旃陀石窟的建築形式可分為塔堂窟、僧房窟兩種;其中僧房窟的比重較大。 塔堂窟窟門上門窗巨大,拱楣兩翼下端略向內彎曲。窟內列柱為八角柱,柱身垂直,柱頭與柱礎的紋飾簡樸。 阿旃陀石窟中有大量雕刻、壁畫。雕刻分為雕像和浮雕兩類。 壁畫內容與佛教有關如佛陀生平事跡,本生故事,佛經故事等。除此以外,畫面還涉及當代的社會生活,成為印度繪畫史上最完美的典範。因此,阿旃陀的壁畫被稱為印度古代繪畫的寶庫,保存壁畫面積達三千四百平方公尺。 獅子吼觀音坐像是石窟內的代表作(圖❷❸)。此外大象浮雕像(圖❹)已成為阿旃陀石窟的標誌。 第一窟主室後壁佛龕的右側持花菩薩壁畫(圖❺),可以說是最富有印度壁畫精神的作品,也是阿旃陀石窟壁畫的代表作。菩薩頭戴花冠,眉眼細長,雙眼低垂,上身裸露,身軀呈S形,右手持花,優雅的姿態令人過目難忘。 阿旃陀石窟一九八三年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前一篇文章 【遊藝筆記】 山水畫的文學底蘊(3) 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 下一篇文章 【福相心造】 賴裕祥的手工饅頭 傳承母親善念 熱門新聞 01【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2【國學探究】 人相忘乎道術:《莊子》論「忘」的生命智慧2025.05.0603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4頻率對了就共鳴2025.05.0505長期運動協調身心 能增深層睡眠時間2025.05.0606桑椹養顏抗衰老 母親節蛋糕好選擇2025.05.0607量子糾纏與量子技術2025.05.0608【考考你的智力】2025.05.0509小粒子 大未來2025.05.0610國家祈禱日 美國洛城跨宗教共祈和平2025.05.0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光影紀事】 北門家政女學校之裁縫課 【時光隧道】 新芳春茶行:大稻埕飄茶香【走進大西南】 瀕臨失傳的東巴銅筆【行舟.運河──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沉浸式舟楫文化展】 千年水上之路【古典時節】古來才女命多舛【大江南北】鐵灶山石刻與法藏寺 作者其他文章【看郵票認識世界遺蹟】佛陀三次法駕斯里蘭卡【看郵票認識世界遺蹟】 越南古佛寺(下)【看郵票認識世界遺蹟】 越南古佛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