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郵票認識世界遺蹟】 阿旃陀石窟

文與圖/梁國興 |2015.08.26
1178觀看次
字級
石窟位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德干高原西北部阿旃陀的崖壁上。一八一九年,英國狩獵者無意間發現它,阿旃陀藝術得以重返人間,引起人們的關注(圖1)。圖/梁國興
(圖2)。圖/梁國興
(圖4)。圖/梁國興
(圖5)。圖/梁國興
(圖3)。圖/梁國興

文與圖/梁國興

「阿旃陀」一詞來自梵文,即「無想」、「無思」之意。

石窟位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德干高原西北部阿旃陀的崖壁上。一八一九年,英國狩獵者無意間發現它,阿旃陀藝術得以重返人間,引起人們的關注(圖❶)。

阿旃陀石窟現有洞窟二十九個,前後開發達千年之久。始於西元前二世紀,即印度歷史上的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期,在四至五世紀興盛一時;七世紀以後,佛教在印度逐漸衰微,造像活動隨之消失,阿旃陀石窟逐漸被人遺忘了。

阿旃陀石窟的建築形式可分為塔堂窟、僧房窟兩種;其中僧房窟的比重較大。

塔堂窟窟門上門窗巨大,拱楣兩翼下端略向內彎曲。窟內列柱為八角柱,柱身垂直,柱頭與柱礎的紋飾簡樸。

阿旃陀石窟中有大量雕刻、壁畫。雕刻分為雕像和浮雕兩類。

壁畫內容與佛教有關如佛陀生平事跡,本生故事,佛經故事等。除此以外,畫面還涉及當代的社會生活,成為印度繪畫史上最完美的典範。因此,阿旃陀的壁畫被稱為印度古代繪畫的寶庫,保存壁畫面積達三千四百平方公尺。

獅子吼觀音坐像是石窟內的代表作(圖❷❸)。此外大象浮雕像(圖❹)已成為阿旃陀石窟的標誌。

第一窟主室後壁佛龕的右側持花菩薩壁畫(圖❺),可以說是最富有印度壁畫精神的作品,也是阿旃陀石窟壁畫的代表作。菩薩頭戴花冠,眉眼細長,雙眼低垂,上身裸露,身軀呈S形,右手持花,優雅的姿態令人過目難忘。

阿旃陀石窟一九八三年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