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田淳
某天,孩子的導師打電話到家裡,問你:「您會參加下禮拜的親師座談會嗎?因為孩子還沒有交報名表……」於是,你急急忙忙檢查孩子的書包,赫然發現書包底部有許多塞得皺巴巴的紙張,有考卷、講義、學校發的通知單……
「我不是跟你說過,學校發的通知單一定要馬上拿給我看?到底要說幾次你才會懂?」雖然在你責罵孩子的時候,他一臉深切反省的樣子,但過了幾天,同樣的事又再度上演。
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只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考,就知道原因了。老師發下來的通知單,對孩子來說,都是「無關緊要的東西」。雖然拿到的當下,孩子會想著:「老師說要記得拿給媽媽看,嗯!我不會忘記的!」但過了幾分鐘後,這件事就從孩子的腦裡消失無蹤。
這是因為,就算把這些通知單交給媽媽,也不會發生什麼「好事」。也就是說,沒有任何因素能「強化」孩子進行「把通知單交給媽媽」這個行動。就算被媽媽責罵,孩子也無法了解媽媽的憤怒與「把學校發的通知單交給媽媽」這個行動間有什麼因果關係,所以,「把通知單交給媽媽」這個行動就一直無法變成習慣。為了讓孩子養成習慣,可嘗試接下來介紹的方法。
製作:我回來了BOX
.使用市售的文件收納盒或餅乾鐵盒皆可,準備一個裝得下孩子書包中所有東西的盒子,並將「我回來了BOX」放在孩子書桌附近。
示範給孩子看
.將書包裡所有東西移到「我回來了 BOX」裡。
.把課本、筆記本放回固定收納的地方。
.將每天要用的鉛筆盒、墊板放回書包裡。
.等盒子裡只剩下通知單、聯絡簿、要洗的衣物(體育服)時,就讓孩子把盒子交給爸媽。(碰到「不知道該收去哪裡的東西」時,也先放在「我回來了BOX」中,再由爸媽來告訴孩子正確的收納法。)
.結束之後,在月曆式的集點卡上貼上貼紙或蓋印章。
準備第二天的書包
.確認聯絡簿。
.準備隔天要帶的東西。
.確認課表,準備明天要用的課本和筆記本。
.把第二項跟第三項的東西放進書包裡。
先教孩子以上步驟,再依序進行:爸媽示範→親子一起練習幾次→讓孩子自己做,才能讓孩子確實學會。
如果擔心的話,把整理步驟做成確認表,跟課表貼在一起,也能有效減少行動的「缺漏」,接下來,爸媽只要偶爾確認即可。等孩子進入國、高中後,重要通知及要提交給學校的東西都會增加,所以,要趁孩子念小學時,養成正確管理的習慣,日後就可以安心放手了。
親子一起練習幾天
.就算孩子可以自己做,爸媽也要陪著他一起練習幾天。
別忘了「加強」孩子的行動
.等孩子記住該怎麼做之後,要常常稱讚他:「你每天都記得整理書包,真棒!」這樣孩子才能持續下去。
(本文摘自大好書屋出版的《孩子不再三分鐘熱度》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