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百語51 要空,才能有 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2015.08.25 語音朗讀 336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高雄壽山寺附設普門幼稚園第一屆畢業典禮。1967.7.20 圖/佛光山提供 佛光大學連續第四年奪得綜合型大學非單一系組招生的第一名,過去3年有兩年連續滿招。2015.5.11 圖/佛光山提供 廈門大學建校90周年,大師應新聞傳播學院張銘清院長之邀,於廈大建南大禮堂,講演「空有之關係」。2011.4.5 圖/佛光山提供 宜興大覺寺蓮華色比丘尼 圖/佛光山提供 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本文作於一九九九年(民國八十八年)七月 我剛出家時,奉家師志開上人之命到棲霞律學院就讀。有一天,教授國文的覺民法師在黑板上寫了「以菩提無法直顯般若論」十個字,要我們以此為題寫一篇作文。我當時才十二歲,自上課以來,從未聽懂過一句經文,而這十個字更像天書一樣,叫我摸不著邊際,只好東抄西湊,糊里糊塗地交了卷。及至後來,我歷經世事滄桑,又講說過多次《心經》和《金剛經》,當再度回憶起當年這個題目時,才恍然大悟:「菩提無法」是「空」,「直顯般若」是「有」,整句話的意思,就是「要空,才能有」。 世間上的人往往將「空」與「有」畫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東西,認為「空」的不是「有」,「有」的不是「空」。但佛教闡釋宇宙人生真理時,認為空了,才能有;不空,就沒有。例如,茶杯空了才能裝水,皮包空了才能放錢,房屋空了才能住人,土地空了才能建樓,甚至鼻子空了才能呼吸,耳朵空了才能聞聲,嘴巴空了才能嚼物,腸胃空了才能納食,不「空」,怎能「有」呢? 空,實在是最富有建設性的真理,只是很多人誤解了「空」的意義,甚至認為天也空,地也空,世間也空,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其實,「空」,聽起來好像是一無所有,但虛空不是包羅萬象,應有盡有嗎?「空」,看起來好像是無形無相,但虛空入方則方,入圓則圓,不是具有超越對待,無所不相的功用嗎? 佛教的「空」,是用來說明:森羅萬象都是各種條件聚合而成,所以不但宇宙中沒有獨立存在的事物,而且彼此之間都具有相互依存的關係。這裡所說的關係、條件,在佛教裡叫做「因緣」。龍樹的《中論》說:「諸法因緣生,我說即是空。」又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以無空義故,一切法不成。」由此可見,佛教講「空」,是要「空」諸執著,「空」諸兩邊,「空」諸假相,「空」諸對待,以還給我們一個真實的世界。因此,「空」不但沒有破壞性,而且是建設宇宙人生的本體。經云:「若欲識得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我們如果能夠徹悟「空」理,將自己的心量擴大得像虛空一樣,就能夠理事圓融,事事無礙了。 統攝對待 就能無所不住 佛陀上升忉利天為母親說法三個月之後,返回人間,弟子們聽說此事,爭相迎接。蓮華色比丘尼運用神通,搶先到達佛陀的面前,恭敬地行接足禮,並且說道:「弟子蓮華色第一個來向佛陀接駕。」 佛陀卻說:「第一個來迎接我的不是你,而是在王舍城巖洞中宴坐觀空的須菩提。能夠見到『空』的真理,才是真正見到佛陀的人。」 又有一次,佛陀在靈山會上,拿了一顆隨色摩尼珠,問四方天王:「你們看一看這顆摩尼珠是什麼顏色?」 四方天王看了之後,有說是青的,有說是黃的,有說是赤的,有說是白的,佛陀就將摩尼珠收回,舒開手掌,又問他們:「我現在手裡的這顆摩尼珠是什麼顏色?」 天王們不解佛陀心中所指,不約而同地回答說:「佛陀!您現在手裡根本沒有東西,那有什麼摩尼寶珠呢?」 佛陀告訴四大天王:「我將一般世俗的珠子給你們看,你們都會分別它的顏色,但真正的寶珠在你們面前時,你們卻視而不見,這是多麼顛倒啊!」 的確,世人顛倒,執著幻有,迷己逐物,因此,有所收穫的時候就歡喜雀躍,有所失落的時候就憂悲苦惱;諸事順遂的時候就興奮無比,遇到困難的時候就垂頭喪氣,自己的情緒完全被外相所主導而不知。如果我們能夠認識世間一切的事物皆為無常不實,從而用「空」的真理來調和統攝這些對待的觀念,那麼無論有也好,無也好;苦也好,樂也好;難也好,易也好;榮也好,辱也好……,在在處處,都能做到《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能無所不住,這樣的人生不是很灑脫自在嗎? 虛心接納 帶來很多機緣 記得我剛來到台灣時,身無長物,但我不覺得窮,也不覺得苦,因為十年叢林的「空」慧教育,讓我感受到一個人不必以擁有物質為滿足,試想天空中,星月交輝可以供我自由欣賞;公園裡,花樹繽紛可以讓我恣意觀看;市街上,各種道路可以任我行走;自然界,鳥獸蟲魚可以隨我結緣。我深深感受到擁有三千大千世界的富有,更由衷地感謝偉大的佛陀,他千辛萬苦體驗出來的「空」理,讓我能遵循、學習、效法、享用。由於我有一顆「空」虛的心接納一切,時時刻刻都以感恩知足的態度服務奉獻,結果為自己帶來很多的機緣;由於我用一顆「空」靈的心看待事物,在在處處都以法喜無限的胸懷弘法度眾,結果為佛教開拓嶄新的天地。我體會到佛教「要空,才能有」的真諦,實在是人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既然我了解自己到世間來,是「空空」而來;在世間生活,是「空空」而活;因此我對於世間上的擁有,也懂得「空空」而有。一九五七年,信徒供養我一棟精緻的花園別墅作為進修之用,我取名為普門精舍,美則美矣,但我不認為是我所有,因此我於一九五七年,「空」去了這棟房子之後,在台北縣三重埔成立佛教文化服務處,為佛教文化而努力,後來因為法務興隆,不敷使用,遷往高雄市中正路圓環邊,並且附設了一間幼稚園。三年後,有鑑於培育僧才方為佛教根本的基礎,我又「空」去了這棟位處黃金地段,靜中帶旺的房舍,來到佛光山墾荒闢萊。就這樣,以小「空」間換大「空」間,如今所辦的佛教事業越來越大,所建的佛教道場越來越多,但我不覺得大,也不覺得多,甚至我不覺得自己「有」,因為我認為這一切都是為大眾所「有」,我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因緣罷了。 眾緣和合 荒山闢為聖地 常有人問我:「佛光山有這麼多宏偉的建築,甚至在世界上有百餘間別分院,這麼龐大的經費是從那裡來的?」我都告訴他們:「是從『空』而來的。」即以佛光山而言,它本來是一座刺竹叢生,野草沒脛的山丘,沒有人肯來開墾,遑論住人,但經過大家胼手胝足,一番努力之後,不就「空中生妙有」了嗎? 佛光山之所以能由荒山闢為聖地,誠如我在開山伊始時所提出來的理念:「以無為有,以退為進,以空為樂,以眾為我。」亦如我在大佛城開光時所說的法語:「取西來之泉水❶,採高屏之沙石,集全球之人力,建最高之大佛❷。」正因為是眾緣合和,所以是「空」義所成;正因為我「空」無貧乏,所以眾擎易舉,集腋成裘。如今在佛光山,有三千個人生活、吃飯,我既無祖上遺留的田產,又不經營世俗的商業,甚至股票、期貨我都一竅不通,我只是有心建寺安僧,辦道弘法,因此能以一瓣心香聚合眾力。如果我私蓄金錢,自己享有,就不會有萬千的因緣集攏而來共襄盛舉了。「空」,就是如此美好的真理! 不只佛光山是以「空」建設起來的,許多別分院,像南非的南華寺、澳洲的南天寺、中天寺、美國休士頓的中美寺等,甚至還沒有派人去弘法,就已經開始建起道場來了,因為那裡有「空」,那裡就有佛法,就有真理,就有信心,就有願力,所以即使百畝廣大之地,也不為難也!除了道場之外,我一切的佛教事業莫不是從「空」而「有」。像開辦佛光山叢林學院時,因為沒有人肯借用場地,所以我就自己發心以炒麵來廣結善緣,就這樣才有了松江路的一層樓房,作為辦學之用。後來法緣殷盛,又陸續有了普門寺、台北道場。開辦西來大學之初,連校址都是借西來寺一角,我以寫字贈人的方式結合眾緣,數年前接收了一所耶穌教大學的校地,擴大招生。佛光大學光是整地就所費不貲,我用一人一月百元的方式來募集基金❸,後來還另外開辦了一所南華大學。佛光會剛開始一個會員也沒有,我是用理念來號召大家,現在百萬會員遍布各地。這些不都證明了「真空生妙有」,誠為不可思議的真理也。 隨遇而安 空理落實生活 我們經常聽到社會上一些人為了名利財物而爭得頭破血流,反目成仇,甚至一些寺院也為此而紛爭不斷,對簿公堂。還有歷史上,為了爭土地空間而侵略別國,大肆屠殺者也不在少數,像日本軍閥覬覦中國的地大物博而發動戰爭,後來一敗塗地,若非蔣中正「以德報怨」,恐怕連國家都喪失了。我有幸接受佛陀「空」的教誨,不忮不求,所以走遍世界各地,都能詳和無諍。像我在雷音寺雖然一住數十年,但我不要做住持;我建立了第一座道場——宜蘭念佛會,但我不曾將所有權登記在自己的名下;甚至佛光山及海內外各別分院,沒有一塊土地、沒有一棟房子是以我為所有人或管理人。但奇怪得很,無論我走到那裡,徒眾們最怕我講一句話:「我不要這裡,我要走了!」可見人生世事真如《心經》所言,無所得而得才是真得;從有形有相上求取的事物,即使占有,亦非真有。 社會上,因為完全不了解佛法而誤解空義者,固然在所難免,對於佛法一知半解而誤導空義者,也大有人在。例如,有些人以為一切皆空,無常幻化,不應執著,所以什麼都不在乎;有些人覺得一切皆空,應及早出離,不應貪取,所以主張自修自了;甚至有些人賣弄世智辯聰,以空義來眩人耳目。其實,如果執著於不執著,不也是一種執著嗎?貪取於清淨無為,不也是一種貪取嗎?以不知佯裝知,不更是自欺欺人的做法嗎?這些人既然無法與「空」的真理相應,又怎能擁「有」佛法的真實受用呢? 像佛陀,春夏秋冬皆著一糞掃衣固然覺得自在悠遊,即使披上帝王所賜的金縷衣也絲毫不感到驕傲;既可以粗茶淡飯度日,也可以美味佳餚佐食;既能夠在樹下餐風露宿,也能夠安住於瓊樓玉宇;既可以自己獨處山林,也可以與四眾弟子共處;受到尊崇供養時始終如如不動,被人毀謗誣蔑時也不疾言厲色……。佛陀對於富貴貧賤、窮通得失、善惡淨穢、美醜高下,既不繫念於心,也不隨世逐流。這種隨遇而安,將「空」理落實於生活的精神正是佛陀最大的「富有」,也是佛陀留給後人最大的遺產。 提婆菩薩、慧思大師等高僧大德,雖多次遇到惡人的毒害,甚至被置之死地,仍不減其破邪顯正、弘法度眾的悲願,從他們的著作中可以得知,這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忍辱負重,生死一如」的精神,無非也是源自於持久修行所獲得的般若「空」慧。 無我奉獻 生起信心勇氣 從大陸到台灣的弘法生涯中,我曾經受到同道的排擠,也曾經遭到異教徒破壞;我曾經遇過無數次的阻撓,也曾經多次被人誣告而成為安全單位調查的對象,甚至因為間諜嫌疑而嘗到牢獄之災。我之所以能無怨無悔,不屈不撓,屢仆屢起,履險如夷,是因為古聖先賢無我奉獻的精神,始終如黑暗中的明燈一樣照耀著我,讓我生起無比的信心與勇氣。《心經》上說:若能「照見五蘊皆空」,就可以「度一切苦厄」,誠乃不虛之言也。 有一個學僧問惟寬禪師:「道在那裡?」 惟寬禪師答道:「只在目前。」 「我為何見不到呢?」 「因為你有『我』在,所以見不到。」 「我有『我』在,所以見不到;那麼,禪師,你呢?你見到了嗎?」 禪師回答:「有『我』,有『你』,更見不到了。」 「如果無『我』,無『你』,見得到嗎?」 「無『我』無『你』,誰能見道呢?」 借假修真 人我之中修持 所謂「借假修真」,世間上一切事物固然是幻化皆空,對待而有,但我們也要在這緣起假有的你我人事之中修持,否則,如何體證「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的真諦呢?因此,在十年的叢林參學中,我雖然以參禪打坐、拜佛念佛作為自課,也曾有渾然忘我,失卻身心的境界,但我只將這些寶貴的宗教體驗落實在生活中真修實學,並不妄想入山閉關;我曾經刺血寫經、禁足禁語、過午不食、苦行作務,但我都將它們視為砥礪身心的過程,並不執著於其中任何一項;我曾至名藍古剎遊訪參學,歷經律下、教下、宗下,對於專宗修持,我認為有一門深入的好處,但我仍主張人間佛教,八宗兼弘;儘管我受的是無情無理的教育,但我後來對自己的徒眾卻是採取「慈嚴並重」的方式。曾經有一位在家居士問智藏禪師:「有沒有天堂地獄?」 禪師回答說:「有。」 「有沒有佛菩薩?」 禪師仍然答道:「有。」 總之,不管你問什麼,智藏禪師都答:「有。」 這位居士聽了以後,說道:「奇怪!我以同樣的問題問徑山禪師,他都說:『無。』」 智藏禪師問他:「你有老婆嗎?」 居士回答道:「有。」 「你有兒女嗎?」 居士仍回答道:「有。」 「徑山禪師有老婆嗎?」 居士又答道:「沒有。」 「徑山禪師有兒女嗎?」 居士仍答道:「沒有。」 智藏禪師正色說道:「徑山禪師沒有老婆兒女,所以對你說『無』;我跟你說『有』,因為居士你有老婆兒女啊!」 無所不相 多元啟發眾生 類似的公案也發生在趙州禪師身上,不同的人問他:「狗子有無佛性?」他也是時而說「無」,時而說「有」。這是因為真理只有一個,有無只是真理的兩面,但真理是因人而異的,禪師說有或說無,只是從不同的層面來說明無所不在的真理。所以,受教者固然應該如「虛空」一般,接納一切,方能容受學習所有的事物;施教者,也必須像「虛空」一樣,無所不相,才能達到同事攝受的效果。 在五十年的弘法生涯中,我遍涉教育、文化、慈善、共修等佛教事業,雖明知專做一種能減少人力物資,但我還是多項同辦;我曾多次到鄉間野地佈教,也經常到城市都會弘法;我注重青年、少年的教育,也為婦女、老人開班授課;我舉辦各種現代的活動,但也不偏廢傳統的法會。儘管為了各種策畫,必須不辭繁瑣,不斷動腦,但誠如《楞嚴經》所云:「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眾生不就在這多門的方便中得到啟發嗎?佛教不也在這多門的方便中勃興起來嗎? 至今我以古稀之齡,帶著開過刀的老病之軀,每天面對排得滿滿的行程,但我不覺得身邊有人、有事,所以我能同時辦理很多事情,也能同時聚集不同的人講說不同的話題。我不覺得來到此處,來到彼處,所以我能臥枕而眠,也能坐車入睡;我能在飛機上說法,也能在潛艇裡開示。有人問我:「有什麼祕訣可以如此任性逍遙?」我經常以道樹禪師的故事,來向大家說明順應自然,實踐「空」理的好處: 空無思想 顯出磊落胸襟 道樹禪師所建的寺院與道士的廟觀為鄰。道士們因為放不下觀旁的寺院,所以每天作法來擾亂寺眾,時而呼風喚雨,撒豆成兵,時而風馳電掣,魔影幢幢,果然把不少年輕的沙彌們都嚇跑了。道樹禪師卻不為所懼,在這裡一住就是十多年。最後道士的法術全都用盡了,只好將道觀放棄,遷離他去。 有人問道樹禪師:「道士們法術高強,你是怎麼勝過他們的?」 道樹禪師答道:「我沒有什麼法術,我是用一個『無』(即『空』的意思)字勝了他們。」 「『無』,怎能勝過他們呢?」 「他們有法術,『有』是有限、有窮、有盡、有量、有邊;而我無法術,『無』是無限、無窮、無盡、無量、無邊。所以,我『無』變,當然會勝過他們的『有』變了。」 在此奉勸世人:「有」就會有得有失,「有」是有限有礙的,因此找真「有」,不能在幻有中找。如果你能擁有「空」的思想,即使遭遇到迫害危難,也不會有所失落,反而更能顯出你磊落的胸襟,這就好比抽刀斷水,無法阻撓河流的暢通;如果你能抱持「空」的態度,即使生活在五欲六塵當中,也不會有所影響,反而更能體會出豐富的內涵,這就如同鏡面無塵,能清楚地映現萬物。因為,唯有「空,才能有」啊! 【注釋】 ❶ 建設接引大佛時,全山大眾遠從二、三百公尺外的深溝「西來泉」,將泉水一桶一桶地提上去拌和砂石。 ❷ 大佛高一百二十尺,是佛光山景觀最顯著的標幟。1975年建成時,為東南亞最高之大佛。 ❸ 1996年,大師發起「百萬人興學委員會」,以百萬大學興學委員每人每月捐資一百元,共同圓滿建校功德。 前一篇文章 往事百語50 語言要像陽光、花朵、淨水 下一篇文章 往事百語52 了不起與沒有什麼了不起 熱門新聞 01佛光慈善音樂會 援助北宿霧重建2025.10.2202極樂佛光童軍慶重陽 童行陪伴信仰傳承2025.10.2303東禪寺考生祈福會 助正念自信應考2025.10.2204生日號碼 你是天人之選嗎?2025.10.2205【人生課題】愛與勇氣2025.10.2206動物園活動大解密 身分證號碼出現3個1機率多少?2025.10.2207【歷史點滴】林口的蛻變 從茶園、磚廠到新市鎮崛起(上)2025.10.2208東京池袋站出口都往西 外地客傻眼2025.10.2209【生活快門】歡迎光臨貓村2025.10.2210《星雲大師全集》 精選100種譯越南文2025.10.2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往事百語100 千載一時,一時千載知苦增福歌往事百語98 為信徒添油香往事百語97 不要讓阿彌陀佛代替我們報恩 作者其他文章《貧僧有話要說》(二十八說) 我解決困難的方法往事百語100 千載一時,一時千載往事百語94 排難解紛不是閒事往事百語91 愛,就是惜往事百語89 弘法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