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五十二歲何女士受白內障困擾十餘年,前年決定動手術,在醫師建議下選擇雙眼自費十六萬元更換「看遠看近都OK」的多焦點人工水晶體,不料術後許久視力未改善,且有嚴重炫光,連晚上都得戴墨鏡,得知友人更換健保給付的水晶體看得一清二楚,令她氣結。
白內障是中老年人常見眼疾,因水晶體混濁視力變得模糊、夜間視力差,早期可用眼鏡矯正或點眼藥水延緩惡化,若視力持續模糊到影響生活,就必須動手術更換人工水晶體。
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任呂大文指出,目前有健保給付的傳統球面人工水晶體,也有自費的非球面單焦點、多焦點或散光人工水晶體。球面、非球面人工水晶體視覺效果類似映像管電視、液晶平面電視的差異,前者可提供一般日常視力,後者有更高畫素的視力,較不會有殘影,視覺外圍也不會變形。
挑款式 應與醫師溝通
坊間人工水晶體款式多,價格差異大,據衛福部中央健保署統計,有超過三成患者選擇自費人工水晶體。呂大文說,不少患者有醫療保險,選擇最高價的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多焦點是利用一圈一圈的環狀設計,讓看遠、中、近距離都有不同的焦距,可免除戴老花眼鏡的不便,但夜間炫光較明顯,對需夜間駕駛或個性「龜毛」難適應的患者較不適合。
基隆長庚醫院眼科主任孫啟欽說,人工水晶體與自然水晶體仍有很大差別,許多患者以為動手術就能看得一清二楚,事實上多半須適應並調整用眼習慣。以多焦點人工水晶體為例,約兩成患者術後仍須戴眼鏡矯正。
孫啟欽說,一般人若矯正視力在零點四以下,已影響日常生活,或部分職業要求視力零點六以上,即可考慮動手術更換人工水晶體。
「沒有完美的人工水晶體!」書田診所眼科主任王司宏說,更換人工水晶體前,最好與醫師充分討論用眼習慣,多焦點人工水晶體雖看遠看近都清楚,但與單焦點相比,視覺品質仍有差距,不是選擇高價自費的就比較好。
王司宏指出,有九成白內障是老年性白內障,其餘是外傷、長時間服用類固醇,甚至糖尿病患者未控制好血糖也會導致白內障。門診有二十、三十歲年輕人近視度數突然暴增,也可能罹患白內障。
王司宏說,有時術後出現結疤沾黏、散光角度偏移等狀況,都會影響成效,事前充分溝通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