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五十四歲婦人雙耳陸續失去聽力,經診斷為突發性耳聾,也就是俗稱的「耳中風」。原本就有些微強迫症的婦人在聽不見之後,更加疑神疑鬼,常和家人發生衝突,二年來都待在家中不願出門。在醫師協助下,婦人接受人工電子耳植入術,開機測試時,她開心大叫「有聲音了」,陪在她身旁的家人也綻放久違的笑容。
台北榮總耳鼻喉部耳科主治醫師廖文輝指出,「耳中風」是突發性耳聾的俗稱,屬耳鼻喉科急症,症狀有耳鳴、耳朵有悶塞感,而且「突然」聽不見。醫界尚不清楚突發性耳聾的真正病因,認為可能與身體狀態巨變、病毒感染、系統性病變或聽神經腫瘤等有關 。
黃金治療期7天
振興醫院耳鼻喉部暨聽覺醫學中心主任力博宏表示,突發性耳聾發病年齡大多在四十到六十歲,男女比例相當,多發生於單耳,很少雙耳同時發生。研究認為,突發性耳聾的黃金治療期為七天,他遇過拖延二個月才來治療的病人,依然可恢復聽力,不過「還是愈早治療愈好」,積極使用藥物及高壓氧療法,治癒率不錯。
振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薛智仁表示,上述婦人五年前突發性耳聾時,錯過黃金治療期,右耳聽不見,左耳尚可用助聽器。但兩年前,即使戴助聽器也聽不到聲音,今年檢測,雙耳對一百分貝的聲音完全無反應。
婦人因為聽不見,說話變得含糊不清楚,強迫症更嚴重,與他人溝通困難、疑神疑鬼,經常誤解別人意思而吵架,最後失去工作,她索性不出家門,女兒只好辭了工作照顧她。經同事介紹下,才決定就醫植人工電子耳。
力博宏強調,別小看聽力損失,不僅可能影響情緒,也增加失智機會;學齡前孩子更要即早恢復聽覺,才能掌握口語學習關鍵期。當聽損患者經長時間觀察,確認助聽器無效且聽覺功能不可逆,人工電子耳是可以考慮的選擇。
小檔案
人體哪些
部位會中風?
除了突發性耳聾俗稱「耳中風」,尚有腦中風、眼中風、脊椎中風、腸中風、腳中風等;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尚宏表示,全身器官只要哪裡發生「血管阻塞」現象,都可稱為「中風」。(記者陳玲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