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年泛黃照 牽起兩岸同窗情

 |2015.08.17
1692觀看次
字級
銀獎 八十二歲的李眉君(紅圈者)以國語實小第一屆畢業照獲得銀獎。這張照片是台灣光復後,政府全力推行國語運動的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國語實驗小學,在台博館前台階上所拍攝的該校第一屆畢業生全體畢業照。圖/國立台灣博物館提供
優勝 黃惠鈴(前)以《新公園裡的母女》獲得優選,那年一九六○年、她才二歲,照片裡,她與媽媽在風和日麗的日子,享受屬於母女倆的愜意時光。圖/國立台灣博物館提供
金獎 七十七歲的紀律(左一),以五十九年前與四位好朋友的合影獲得金獎。左起是紀律、綽號「小金門」的薛承疇、熊雲嚴、綽號「大猴子」的張興國、綽號「大炮」的周武修,紀已與薛失聯,也期望五人重聚。圖/國立台灣博物館提供

【本報台北訊】一張泛黃老照片、一封來自大陸浙江的越洋信,牽起國語實小第一屆畢業生李眉君、李世駿,相隔兩岸六十八年的記憶。

黑白的畢業照中,國語實小第一屆畢業生穿著制服,排排站在國立台灣博物館前階梯。這張照片昨日獲得百年台博館「國民影像徵選計畫」銀獎,照片主人、八十二歲的李眉君,將照片捐給台博館收藏。

有趣的是,這張照片並不是李眉君所保存的,而是來自去年的一段奇緣。

李眉君說,畢業後大家各奔東西,她只跟柳鍾城、范福棣兩個女同學保持聯絡,直到去年,她收到一封來自浙江的信,稱是國語實小同學李世駿,信中寫著「只想試試看,是否真的是妳」。

「剛開始還以為是詐騙集團。」李眉君說,以前班上男女授受不親,也沒跟哪個男生熟,直到李寄來這張老照片,她才想起這個跟她同姓的男孩,「他個子小、文筆好、會寫詩!」

李世駿在照片背面寫著,「遙念昔日寶島同窗朝霞歲月,更惜今朝兩岸舊友夕陽餘生」,證明寶刀未老。

原來李世駿畢業後,一九四九年隨家人回大陸,長大後在紹興春暉中學教書直到退休。去年春暉中學校慶,請李世駿等老師、校長返校,其中一位范校長已逝、由兒子出席,他是范福棣的哥哥。李世駿向范兄表達想找回當年的同學,輾轉透過范福棣獲得李眉君的地址,一年來兩人透過書信憶當年。

李眉君說,今年在《聯合報》看到六十四年前布農族學童與班導到台北畢業旅行,在台博館前合照,讓她趕緊找出這張舊照,在台博館徵選老照片截止日前親自送達。

「大家都是八十多歲的老人了。」她說,她忘記當時為何會到台博館拍照,也不記得是誰照的,但還記得當天下著雨,同學們將傘凌亂地擺放於右邊的台階,那天是一九四七年六月六日。「我現在最大的希望,是全班同學可以重聚。」李眉君說。

台灣博物館為慶祝建築落成百周年,昨日舉行「台博建築落成百周年館慶」。台博館前身為「台灣總督府博物館」,創立於一九○八年,今年已建館一百零七年。一九一五年新館舍在二二八和平公園(前身為台北新公園)內落成啟用,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

台博館於一九九八年被指定為古蹟,此次展出「八七級古蹟同窗會」影像特展,展示在一九九八年被指定為古蹟的十處近代建築,包含總統府、監察院、台灣銀行等,以新舊影像對照的方式呈現古蹟建築之美,並回顧城市與建築空間的演變。

台博館三大合照景點

❶ 台博館前台階

❷ 銅牛

❸ 台博館後方池塘旁

台博館拍照今昔對比

昔 畢業照、軍服照、母女母子照

今 侶自拍、婚紗取景、拍MV(蔡依林〈PLAY我呸〉、F.I.R〈亞特蘭提斯〉)

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

銀獎 八十二歲的李眉君(紅圈者)以國語實小第一屆畢業照獲得銀獎。這張照片是台灣光復後,政府全力推行國語運動的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國語實驗小學,在台博館前台階上所拍攝的該校第一屆畢業生全體畢業照。

當天下著雨,同學們的傘凌亂地擺放於右邊台階。第一屆畢業照距今已六十八個年頭,個個都已是八十多歲的老人家,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重逢。圖/國立台灣博物館提供

優勝 黃惠鈴(前)以《新公園裡的母女》獲得優選,那年一九六○年、她才二歲,照片裡,她與媽媽在風和日麗的日子,享受屬於母女倆的愜意時光。

穿著旗袍、氣質高雅的黃媽媽已過世,如今黃惠鈴也五十六歲,但仍會帶著兒女到台博館散步,走過她與媽媽踏過的足跡。

圖/國立台灣博物館提供

金獎 七十七歲的紀律(左一),以五十九年前與四位好朋友的合影獲得金獎。五人就讀板橋中學高二,大部分同學都住台北,所以都搭火車通勤,那時學生長期票證三個月只要八塊七毛錢。一九五六年四月五日這天,他們下火車騎腳踏車回家經過台博館,當時正舉辦「共匪迫害殘殺大陸同胞資料展」,他們一起參觀、合影留念。左起是紀律、綽號「小金門」的薛承疇、熊雲嚴、綽號「大猴子」的張興國、綽號「大炮」的周武修,紀已與薛失聯,也期望五人重聚。圖/國立台灣博物館提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