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僧有話要說》第三十五說 我的生活衣食住行
(圖/人間社提供)
過去,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成為第一霸主的管仲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意思是糧倉充實就知道禮節,衣食飽暖就懂得榮辱。簡而言之,衣食住行,是人生存的必要條件。
我們的國父孫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義,民族、民生、民權。民生,食衣住行是生存的必要條件,一定要好、要進步,要發展,要能夠人人在生活上安樂富有,這是大同世界的建設,其實,也是建設人間淨土的理想。
確實,在貧窮落後饑餓中,哪裏還想得到禮節和個人榮辱,能吃飽、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而對生活在大陸的戰亂年代,初來台灣舉目無親的星雲大師而言,即便居無定所,三餐不繼,他仍然樂觀以對,大師在〈我的生活衣食住行〉中提到:「苦,是我們的增上緣,吃苦才能進步,吃苦才有人緣。頭陀苦行、清貧生活,可以長養道心,又有什麼不能接受。」因為熱愛佛教,熱愛眾生的願力,他把吃苦視為鍛鍊自己的心志,增加自己的道念,在一念之間,煩惱轉為菩提。
星雲大師從千難萬險中走過來了,在每一個走過的泥濘中,展開了生機盎然新氣象,改變了佛教,為眾生帶來了光明。在戰亂的年代,大師說:「辛酸歲月,沒有感覺到生活清苦或為僧艱難。……佛法的禪悅法喜,也就讓我們覺得心安理得。」生性對物質的淡泊,再加上徜徉在佛法的智海中,大師對物質生活養成不忮不求,淡泊、簡單的習慣。
當年遇到警務處長陶一珊先生設宴招待、坐總統專車車廂,換做一般人定會沾沾自喜、自滿,但是,大師認為:「從此,我就不敢再和他來往了。為什麼?這種隆情厚意,實在不是我受當得起的。再說,好因好緣是要承繼於將來的,何必在這一時就把它享受完呢?」對外在物質生活的不貪、不求,是大師在菩薩道弘法中「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的解脫自在,這也是菩薩道「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中,如何在各種境界因緣裏,不是處處惹塵埃,而是在塵埃中,化做千朵萬朵美麗的光景,莊嚴世間。這是人間佛教的妙境,也是人間佛教的成佛之道。
眾生在五欲六塵裏面,五欲六塵是人生生存的必要條件,如何在佛法的引導裏,過合理的、淨化的、昇華的、解脫的生活,這正是佛法的價值所在,也是所有修行者不可避免的課題,離開了眾生,就沒有佛道,心、佛、眾生,等無差別,即三即一,不能分開。
對一個人間佛教的行者,生活上到底要住在哪裏?大師說:「隨緣、簡單,就是美好的生活了。」在隨緣、簡單的物質生活裏,同時享有超越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