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唐瑋、陳慧琳 整理/孟安
1 觀察與互動ObservationandInteraction→觀察是一切設計之本,經過觀察得到經驗,累積就成為文化;觀察後記錄、統計並加以分析,則是科學的基礎。
2 獲得產出Obtain Yield→每個人都該自己種植可以支持生活的產品,多的可以交換分享,建立經濟與社群,支持農場能夠永續經營。這有點像是以往的農業社會,但是現在人有足夠的知識,讓投入的人力與資源降到最少。
3 沒有廢棄物PRODUCENOWASTE→「大自然裡沒有垃圾。」每個廢棄物可能都是其他生物的寶物:落葉是微生物的食物,大自然中沒有浪費,沒有廢棄物,不應該製造自然界無法分解和使用的東西。
4 把問題本身變成解答Problemas Solution→遇到問題時,會怎麼應對?正面的人把問題看成一種動力,面對它,解決它,因為問題克服之後情況會更好。但是要進一步思考,把它當作資源,反過來利用它,把它變成改善事務的解答。
5 捕捉及儲存能源Catch & Store Energy→將眼前的資源盡量都善加利用,為的不只是不浪費,也是以備不時之需。以澳洲農場為例,常常位在曠野中央,電力、水源都需自己解決,為了能夠度過各種情況和供給所需,捕捉和儲存能源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6 偏好生物性資源Favor Biologicalresources→生物性資源就是讓動植物和為生物等等的生命體來為我們效勞,而不是使用電力、火力等等其他形式來完成目的。利用生物本身的特性,讓生物在自然模式下完成工作。
7 從模式到細節DESIGNFROM PATTERN STODETAIL S→觀察自然的結果,往往帶領我們發現自然界不變的運行模式和樣式。像樹枝和血管是為了傳輸,蜂窩是為了結構,曲線是為了增加接觸面積等等,根據目的的不同,可以運用不同的自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