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香教授 中國文化學院文學碩士,任教於文化大學史學系所、法鼓文理學院及國立台北大學,目前擔任華嚴博物館籌備處主任。圖/陳清香提供
文/記者陳瑋全專題報導
專長佛教藝術研究的陳清香教授,受指導教授楊家駱指引,投入一生心力研究。對於佛像的由來與演變瞭若指掌,並從中獲知,佛像就是在訴說佛法總綱:「戒、定、慧」三學,深入了解可以從中找到智慧,進而一生受用無窮。
陳清香的研究所指導教授楊家駱,曾在抗戰時率考察團隊深入探訪四川的大足石窟,拍攝許多珍貴的黑白照片。楊家駱指導陳清香作石窟藝術研究,翻轉以往學術界認為宋代的佛教石窟藝術走向沒落的陳見,而證明在江南、四川仍擁有為數可觀的佛教石窟遺存,而從這些遺存可追本溯源到龍門、雲岡、敦煌等中國石窟,甚至更古老的印度石窟。當她完成論文《大足唐宋佛教崖雕之研究》一書時,也開啟她從事佛教藝術四十年的研究。
首尊佛像 出自貴霜帝國
西元一世紀左右,大乘佛教興起,貴霜帝國定都在印度河流域上游的犍陀羅地方(今巴基斯坦的白夏瓦附近)。由於此地曾經為波斯、希臘化文化的傳衍地,加以貴霜第三代國王迦膩色迦王推行佛教,遂產生了以希臘化文化為父、印度文化為母的創新融合文化,並取希臘太陽神阿波羅的面貌為基準,創造了第一尊人間像佛像,以希臘寬鬆覆蓋兩肩的袍服為裝。佛陀塑像誕生後,又以貴霜貴族的裝扮創造了菩薩像。
佛教從西域入華到北魏孝文帝推行華化之前,佛像是希臘樣式。孝文帝的華化政策讓鮮卑人改穿漢人士大夫服飾,佛像服裝也改為漢式。到盛唐以前,佛像多為中國式的服裝,菩薩則呈現印度貴族的服裝式樣。
羅漢菩薩 至宋面目一新
到了宋代,菩薩逐漸演化出平民化的服裝,如觀音菩薩表現出來的形象,救苦救難的各種樣貌與化身;以及羅漢像開始出現有年齡、具生滅像、現怒容、笑容等型態,給佛教藝術創作者極大空間,也呈現中土佛教造像豐富的樣貌。
研究佛像藝術多年,陳清香說:「當佛教成為某地區某時代的信仰主軸時,當地必有伽藍(寺院),定期舉行法會或是共修,並留下相關跡證,佛像塑造即是其一。佛像具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其實就是在講佛法的總綱:『戒、定、慧』,佛眼下觀即是戒,雙腳盤坐如如不動即是定,佛光即是慧,每尊佛像都代表戒定慧,都是智者覺者的象徵。佛教的義理不但出自經典,圖像也在說法,學佛就是用戒定慧去除貪瞋痴,離開戒定慧就不是佛法,這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陳清香表示,佛教與其他宗教最重要的不同,在於強調因果觀與自力觀,抓住重點就能對佛教義理融會貫通、找到智慧,普羅大眾就能拿來運用,獲得幸福人生。(下)
陳清香教授
中國文化學院文學碩士,任教於文化大學史學系所、法鼓文理學院及國立台北大學,目前擔任華嚴博物館籌備處主任。曾任日本天理大學交換教授、華嚴學會學術中心主任 、現代佛教學會理事長等。出版專書有《佛經變相美術創作之研究》、《羅漢圖像研究》、《台灣佛教美術的傳承與發展》、《台灣佛教美術建築篇》、《台灣佛教美術雕塑篇》、《台灣佛教美術繪畫篇》、《盛世大行─十方普賢在峨嵋》、《北朝佛教造像源流史─法像紋飾在埃及印度中亞中土的傳承演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