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吊橋是電影《賽德克巴萊》的場景之一。以前吊橋破舊不堪,而且橋板毀損,觀測員只能踩在鋼索上行走。因電影爆紅,成為景點後,政府才重新整修翻新。圖/北區水資源局提供
颱風來臨時,石門水庫水文觀測員為維護水庫安全,冒著風雨,在溪流旁取水檢測濁度。圖/北區水資源局提供
【本報桃園訊】石門水庫是北台灣供水重鎮,為了確保水庫安全,每逢颱風來襲,水文觀測員要冒著風雨在水庫上游測量水文,提供水庫決策資訊。已經習慣和風雨為伍的觀測員李郁烜說:「這份工作使命感大,颱風愈強,更要出門。」
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王國樑表示,石門水庫上游共霞雲、稜角、玉峰、秀巒四個水位站,颱風若來,觀測員需要到水位站旁的橋梁上,投擲浮標測量溪水流速或是濁度、水位等。得到的訊息能讓水庫提早了解上游狀況,決定是否開啟排砂隧道、溢洪道等。
王國樑說,雖然已有機械可監測水文,仍需人工交叉比對資料,以求最正確的訊息。他說,測量員的工作對水庫安全居功至偉,是水庫靈魂人物。此次蘇德勒颱風來襲,觀測員昨天一早就整備好器具,隨時待命出動。
李郁烜說,執行工作時,需要站在橋中央把浮標丟進溪流,利用碼表計算浮標通過兩點距離,藉此算出流速,或在橋上垂降量筒,了解溪流濁度。
四個水位站中,霞雲站旁的橋梁是義興「吊橋」,其餘皆是相對安全的水泥橋。
李郁烜說,風雨一來,吊橋在山中已經顯得搖搖欲墜,何況行走在吊橋上的觀測員。雖然有繫上扣環,雙手也緊握繩索,仍要小心翼翼行走。
因為測量工作重要,已有二十五年經驗的李郁烜,至今從未在汛期時請過假。他說,賀伯颱風來襲時,眾人剛結束測量工作,在水文站休息。背後突然一陣涼意,才發現暴漲的溪水已從窗戶淹進站內,大家趕緊往上坡撤離,站穩腳步沒多久,就發現水文站已經滅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