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金蜀卿大樹報導】星雲大師曾經感嘆說,現在的佛教徒都不讀書。全球閱讀率下降,似乎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正在高雄佛陀紀念館舉行的第二屆「玄覽論壇」,今年與會的專家都提出行動網路推廣經典閱讀案例。數位媒體如何演繹古籍新生命?已成為圖書館紙本典藏之外的另一門顯學。
一九九五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四月二十三日訂為世界閱讀日,各國政府投入大筆預算,推動全民閱讀。大陸國家圖書館館長韓永進表示,多閱讀,唯有閱讀經典,才能將人類千年的歷史文化與智慧傳承下來。
何謂經典?「人人都希望讀過,但從又都不願去讀的東西。」這是一百多年前,馬克吐溫曾調侃說過的話。不諱言地說,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或佛教大藏經,總被束之高閣。
早些年,青少年耳熟能詳的歌曲〈青花瓷〉、〈菊花台〉,透過流行歌手周杰倫的傳唱,將中華文化與閱讀的生命力連結起來。「那晚蘇軾來到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副教授陳義芝以「趨勢經典文學劇場」為對象,經典文本展演評述了《東坡在路上》、《尋找陶淵明》、《杜甫夢李白》, 一種創新的、由素人擔綱的戲劇表演,為二十一世紀十年代台灣的文學跨界,邁出了實驗性的一大步。
台灣中研院院士黃一農以大數據庫作《紅樓夢》研究。中國大陸鄭州大學郭寶華教授將四千漢字著成一篇韻文《中華字經》,全文共四章,每章一千字,五十門類,二句一韻,僅二十七個漢字相同。朗朗四字經,孩子們邊唱邊學,記住了天地萬物,記住了三皇五帝、唐宋元明等,只需學一篇韻文,便可以完成小學六年的漢字量。
台灣國家圖書館曾淑賢館長表示,閱讀不限形式,除了紙本之外,缺乏時間或年輕讀者偏好以行動網路作為載具,快速、碎片化移動閱讀,但也有缺點。「一年讀一部名著」,南京圖書館設定目標,利用館藏資料舉辦各種展覽,選題或與名著改編的熱播電視劇有關聯,架起經典與民眾之間的橋樑。圖書館員建構App,以行動網路的概念,用減法推動閱讀。
與行動網路的概念不同,佛陀紀念館推動「雲水書坊—行動圖書館」,以海鷗叔叔說故事、帶動唱方式提升兒童閱讀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