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擔綱」的反課綱爭議,鋪天蓋地吵了好一段時間,不僅包圍教育部,丟漆蛋衝部長室,升高到施壓立法院召開臨時會。
嚴格來講,只要牽涉不同政治勢力鬥爭,課綱必然會因不同史觀引發爭議,即便一方退讓,課綱爭議還是存在;立場、角度、出發點不同,當然解讀不同。
就以一九四一年底持續到一九四五年春的中國遠征軍戰史為例,當時日本進攻英國屬地緬甸,意圖切斷中國後方補給生命線,派出十八師團等精銳部隊,打得英軍節節敗退,進而求助重慶,簽訂「中英軍事同盟」。
中國派出遠征軍在滇緬山區與日軍激戰,不但成功救援英軍,還重創日本精銳部隊,保證抗戰物資運補生命線得以運作,扭轉二戰局面。
中國遠征軍戰史之後出書、拍電影、拍連續劇,不同國家的出版品陳述均不同,版本看愈多,對戰爭經過愈是眼花撩亂,雖然戰史只有一部,但不同的出版單位因為史觀不一,必然做不同解讀。
國民政府毫無疑問應是中國遠征軍的全部,四十萬部隊戰死沙場幾乎一半。
同古、騰衝、密之那戰役,野人山血戰,杜聿明、戴安瀾、孫立人等耳熟能詳的名將,照說,當然具有中國遠征軍的全部詮釋權,事實不然,幾個參與的國家,爭相說自己的一套。
中國大陸的說法與國民政府相去不遠,近年大陸試圖接收二次大戰的果實,因此不會有太光怪陸離的情節。但有意無意地指中國遠征軍是共產黨指揮的戰役,這在大陸製播的連續劇中,不時有刻意扭曲的情節。
老美主要是根據西點軍校畢業、杜魯門部屬的史迪威將軍的陳述,當時他的職務是中國緬印戰區參謀長、中國遠征軍總指揮。
史迪威的政治立場其實對中國相當不友善,對蔣中正的指揮也多方掣肘,加上他從無戰場指揮經驗,讓遠征軍吃足了苦頭;但對二戰結束的關鍵——中國遠征軍擊敗日本精銳,史迪威毫不客氣地掠美。
日本是滇緬戰爭敗軍,但這些年,在許多非正式場合也說些不三不四的話,雖然承認戰敗,但不認為是被中國遠征軍打敗,是日軍在菲律賓戰場落敗,不得不撤出緬甸。
一路潰敗逃到印度的英軍,雖然早已沒了隊形,但大不列顛的高傲還是在,對救援英軍的遠征軍孫立人將軍,並沒有應有的禮數,能期待英國會忠於戰史,坦白承認潰不成軍嗎?
台灣這一波課綱爭議,率直地說,是政客們驅使思考不周延、認知不成熟的高中生先開闢戰場,讓政客們在之後的總統大選、國會議員改選接手殺伐。
高中生衝第一波不過是前奏曲,接下來是政客就此議題的話語權大戰,誰掌控話語權,誰將是明年初大選的贏家。
無論藍綠哪一方在明年大選勝出,課綱因本質是史觀問題,絕不會因此消失,課綱永遠是政客謀私利的工具。
卓鐸(台北市/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