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廣才
現代企業最大的競爭力是什麼?創新!但是你會發現一個公司,通常是誰在創新?老闆!
創新最需要什麼?自由!你要能自由運用時間、調動資源,創新才能執行。誰有最大自由?也是老闆!
員工像火車車廂,沒有火車頭拉,車廂自己不會動。問題是,火車頭力量有多大?能拉多少車廂?力量再大,總有極限。
如果公司裡有許多火車頭,創新威力可不得了!但這可能做到嗎?該往哪兒開?會不會造成更大問題?
很多大公司,尤其是美國大企業,成立「獨立的研究實驗室」,作為創新研發基地。研究實驗室基本上獨立自治,不必管公司業績,也不受高層指導。他們有充分自由,研發未來的產品。雖然有成效,但浪費很大,實驗室往往堆積毫無用途的創新垃圾,或不知道用來做什麼?因而錯失良機。
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全錄實驗室讓賈伯斯參觀,結果賈伯斯在那裡看見「滑鼠」,回來後立即使用,改變個人電腦操作。「滑鼠」並非賈伯斯的發明,卻被賈伯斯發揚光大。為什麼全錄這麼大的公司,卻不知滑鼠該如何用?而被當時只是小規模的蘋果得利?因為賈伯斯有自由,他想試什麼?整個蘋果全壓上去。反過來,賈伯斯去世後,蘋果已成大鯨魚,到現在一直被人詬病創新不足。因為賈伯斯這個超級火車頭停開了。
艾瑞克.史密特二○○一年擔任Google執行長,史密特不像賈伯斯是超級火車頭,但他與佩吉和布林創造一個培植創新的工作「溫室」,使Google在創新上領先群雄。
二○○六年,史密特實施一個Google獨有的管理模式,叫Fedex Day。把員工上班的時間分成三塊。百分之七十用來處理公司工作,百分之二十用來發展與工作相關的創新開發,百分之十花在與工作無關的創新思考。
每個員工有「自由」拿部分工作時間研發自己的構思,也可邀請其他人加入。Google內部網路,有一個創新專用的布告欄,張貼每個點子,看到的人可提供意見或加入。
Google有一群天文愛好者,他們想如果能把Google Earth的攝影鏡頭轉向天空,就能找到你想看的星座,一定非常酷!所以他們合力開發一套軟體,做出Google星空Sky Map。
這等於是一種民主「由下而上」方式,推動公司創新,而不是傳統「由上而下」,高層交代任務給員工。整個公司的創新活力完全改觀,員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亞於老闆,打破過去公司在創新和紀律上,一直難以抓住平衡的盲點。
史密特認為「混亂」是Google重要特色,你必須保持「混亂」特質,才能真正發現下一步該做的事!
同樣的,在人才競爭上,Google也極具優勢。但是吸引人才的不是比較高的薪水和福利,而是「自由」。印證了富蘭克林的那句話:「哪裡有自由,哪裡才是我的祖國!」
(作者為格林文化出版社發行人、本文摘自《今天:366天,每天打開一道門》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