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
國小女童割喉案發生,不少家長、民眾對行之有年的「無圍牆校園」、「友善校園」提出質疑,認為無圍牆、低矮圍牆可能造成校園「安全漏洞」,導致歹徒趁虛而入。但也有人認為高圍牆也非治本之道,圍牆再高也阻擋不了有心人潛入。
回顧「無圍牆校園」發展歷程,二○○九年,台北市政府推動「台北好好看」市容改革措施,台北市校園將圍牆降低或改用生態植栽綠籬,取代水泥外牆,大約有九十所中小學,完成低矮圍牆或綠圍籬的校園景觀改造。民眾認為綠圍籬校園不僅讓學校變得更美麗,也拉近社區與學校的距離,營造友善校園。
低矮圍牆是校園發生危險的主因嗎?台北市河堤國小校長嚴淑珠亦認為,圍牆高度並不是校園安全的主要關鍵,重點在於防護措施是否到位。
執行力一定要徹底
以河堤國小為例,學生上下學動線採取「人車分道」,上學由校門口進入,以便警衛把關。放學後若學生有社團活動要參加,會將學生集中在行政大樓上課,加強安全管理,嚴淑珠強調,這些措施平常就應做好,執行力一定要徹底,不能因不方便就便宜行事。
「遠親不如近鄰」,有學校結合社區守衛與家長義工之力,作為校園安全另一道防線。台北市明道國小校長陳顯榮表示,早晚是校園警衛人力較薄弱的時段,守衛人力有限情況下,明道結合忠順、明興鄰近社區民眾組成「校園巡守隊」,每天清晨七時到明道校園巡守,結束後還幫忙交通導護工作,避免守衛值勤出現「空窗期」。
雙園國小則和里民攜手為校園把關,校長林松金表示,里長和里民每天傍晚都會校園巡守,防止可疑人進入。也有學校借助「人民保姆」協助維護安全,鄰近五分埔的台北市興雅國小就是結合派出所警力巡邏校園。校長宮文卿表示,每天早上七時至八時,五分埔派出所會派員警站在校門口維護秩序,下午四時也有員警前來駐守,定時在校園周遭巡邏,讓學生與家長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