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全台一年約八萬人需做大腸鏡檢查,讓腸胃科醫師忙翻,有些醫院的患者排檢查,得等上一個月,醫界呼籲,官方應有訂出配套或將患者分流到小醫院、診所檢查。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已收到醫界反應此問題,現今糞便潛血採取免疫法篩檢,準確性高,兩名陽性中就有一人有息肉或腫瘤,將與健保署討論,讓新陽性患者優先檢查,舊有追蹤穩定的患者、則考慮將追蹤間隔的時間拉大。
國人十大癌症中,大腸癌為發生率首位,國健署提供五十歲以上、未滿七十五歲民眾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一旦檢查呈陽性即須做大腸鏡確診,平均一年一百二十萬人篩檢、約有八萬名陽性。
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副秘書長吳俊穎表示,近年來研究顯示,大腸癌也可能出現在大腸右端,因此常會建議民眾做全大腸鏡,再加上有些民眾怕不舒服,或是曾開刀、剖腹產沾黏的婦女等,則會建議無痛麻醉檢查。不僅醫師忙不過來,人手少、患者多,有些要等上一個月。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胃腸科醫師陳洋源表示,院內的腸胃科、大腸科、健檢加起來,每個月要幫一千五到兩千名患者做大腸鏡,排檢查要排一個月,很多患者一驗出糞便潛血陽性,就往大醫院擠,希望政府出面分流患者至小醫院、診所。
台大醫院腸胃科醫師邱瀚模表示,解決方法還包括提高健保給付,目前給付大腸鏡比心臟超音波檢查少,籲提高給付、留住人力;現行開給質子幫浦阻斷劑(胃藥)處方前,需先做胃鏡確定胃食道逆流等,但國外透過問診、症狀等就能評估,若能免去胃鏡步驟,就能投注在大腸鏡工作。
吳俊穎說,醫學會除呼籲健保提高給付外,也積極培訓大腸鏡、全大腸鏡的醫師人力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