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再論死刑存廢問題(四)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使命副校長) |2015.07.05
1384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使命副校長)

伍、一位讀者的來信

這一系列文章刊出之後,接到不少回響,有人贊同,有人異議,有人質疑,這是民主社會呈現多元意見的常態,不足為奇,也不足為怪。日前收到一封來自高雄仁德新村的受刑人(自號「無慧信士」)來信,提出對我的質疑與異議。我相信他的意見,也代表或反映了社會上一部分人對我的文章及論點的看法,很感謝他的坦誠直言相詰,讓我的文章不單是獨白,而有了不同意見的對話。

首先,他認為我「頂著佛光山副住持的高度,及一位出家人的寬廣度,在媒體上公開發表『反對』廢死的立場,並對國際媒體發表的言論,以『不以為然』來評斷」,他認為並不恰當。

針對這一點質疑,我必須鄭重聲明,我是以現代社會一介「公民」的角色,出自於「個人良知」的立場,表達我對真正的弱勢族群——那些我素昧平生、無辜又被漠視欺凌的被害人及被害人家屬——由衷的同情與關懷,我個人的能力其實很微薄,無法實質幫助他們任何事情,只是仗義執言為他們發聲。

我對於死刑存廢的問題,原本是沒有任何預設立場的,但是後來看到所謂的人權團體、廢死聯盟的諸多言論,覺得非常偏頗;特別是歐盟、國際特赦組織的發言,把台灣當成是第三世界國家而頤指氣使,非常傲慢無禮,我實在看不下去,無法保持沉默。

這位信士提出:「廢死與否實與重大的社會案件,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縱使回復古代的凌遲處死,亦或屠殺九族,亦無法避免鄭捷或割喉案的發生。」我同意這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所以我在上周的專欄文章中指出,「死刑從來就不是解決問題的答案」這句話根本就是愚弄社會大眾的一種「詭辯」;我在去年的文章中「捌、有關死刑的迷思」這一節裡有相當詳盡的討論,大家可以參閱。

接著,這位信士說道:「曾幾何時,國家總是在類似案件發生時去執行死刑,誤導或轉移社會的焦點。法務部此舉等同向國人宣示一種以暴制暴的概念,及發仇恨式的報復心理,並做為還給受害者家屬的一種公道正義。天知道!仇恨是絕對無法撫平受害者家人的傷痛。唯有寬恕與包容才是化解傷痛唯一的方法。副住持可以看白冰冰,三個加害者的死亡,有沒有化解喪女的傷痛呢?沒有!唯有寬恕與包容才能帶給受害者家屬真正的平靜。廢死與否,我無法評斷,但政府執行死刑的時機,確實不當,美國校園常常發生槍殺事件,美國政府也沒有用執行死刑來作為工具使用。」

以上所言有兩個重點,一是執行死刑的時機,一是仇恨無法化解傷痛。先談前者,的確,選在這樣敏感的時間點執行死刑,實在很難不讓人質疑,據六月六日《中國時報》的報導,廢死聯盟批評法務部執行死刑,刻意選在割喉案之後,法務部政務次長陳明堂強調,執行時間沒有問題,任何時間執行都會有不同意見,目前仍有八成以上民眾贊成維持死刑,在社會達成共識並修法廢除死刑前,法務部僅能以最審慎的態度依法行政,無拒絕執行空間。

陳明堂次長說到一個重點:「執行時間沒有問題,任何時間執行都會有不同意見。」看了媒體上所有的相關報導,我同意陳次長的說法,也在此為法務部說句公道話。死刑既然已經定讞,法務部就必須依法執行,怎能說是「政治算計」?反而是不依法執行,才是政治考量!

我個人認為,法務部一直面臨著兩難的壓力,一方面有依法執行的壓力,另一方面又有社會輿論的壓力,退一步說,如果是選在平常沒有重大兇殺案件的日子執行死刑,難道大家就沒有意見了嗎?當然不是嘛!如果法務部一直瞻前顧後,就會陷入父子騎驢的窘境,橫豎任何時間執行死刑都會有不同意見,法務部就應該以平常心面對各方的壓力,依法該怎麼辦,就怎麼辦!(待續)

各位讀者如果想要索閱〈從生死關懷觀點對死刑存廢問題的反思〉全文PDF電子檔,可以傳email到hlchen16@hotmial.com台灣生死輔導學會祕書陳小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