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莊淇銘(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授)
執筆人:莊淇銘(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授)
行政院長毛治國日前表示,將調整制度從「屆齡退休」成「適齡退休」。朋友問我:「何謂適齡退休,為什麼會這樣調整?」我告訴朋友說:「我十多年前就講了。」教授未來學多年,持續呼籲社會及政治人物,少子化是國家層級的大海嘯,若不審慎處理,將會把國家吞沒在大海嘯中。就如同十多年前就呼籲教育部不該再開放設立大學,大學過多將造成大學倒閉,產生流浪教授及職員工失業等問題。
朋友問:「為什麼你多年前就知道大學未來會倒?」回朋友:「就是運用大數據(Big Data)中的資料探勘(Data Mining)。」試想,今年要入大學的大學生,幾年前就出生了?十八年前。也就是說十八年前教育部手上就有未來學生的數量。這些學生數量能維持幾個大學繼續經營,還不容易算出來嗎?
同樣,亦可運用資料探勘分析少子化。少子化海嘯的影響是全面性的,如國家的財政、稅收、醫療、教育、就業、公共建設及社會福利都將遭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如不及早審慎因應,國家的未來堪虞。十多年前經建會早已公布,我國人口持續萎縮,預計民國一九五年,台灣人口將只剩下八百萬人。如果畫出兩千三百萬人口降到八百萬的圖形,馬上可以看出人口結構是倒金字塔。從人口結構快速成為倒金字塔形狀來看,許多退休福利、保險制度將會崩解。這也是為什麼退休基金已出現赤字原因。
國家研究院指出,台灣人口結構快速老化,老化速度「超英趕美」成為「世界第一」。十年後,民國一一四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亦即每五個人就有一位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在既有的退休制度下,十五至六十四歲的工作人口每年減少情況嚴重,將衝擊國家競爭力及經濟發展。
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就是延緩退休年齡。延緩退休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原來的公司或組織繼續工作,一種是更換工作,不管是哪一種,其精神就是繼續工作。我國將公務人員退休修改成八五制就是例子之一。
工業社會各國平均壽命六十至六十五歲。五十五至六十歲退休,約五年時間休養晚年,這是社會所能承擔的。現在台灣社會平均壽命,男性七十八歲、女性八十二歲;採用工業社會的五十五至六十歲退休,再加上少子化,等於是一個社會被撫養的人多、繳稅的人少,國家財政無法承擔。
許多先進國家都已將退休延至七十至七十五歲。丹麥則根據平均壽命的增加,自動調整延後退休年齡。應重新定義老年,個人在十年前就提出七十五歲才可稱為老年。想想,如果七十五歲才算老人,那將立刻增加六十五至七十五歲的工作人力。
很欣慰的,今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將年齡畫分為五階段,零至十七歲未成年,青年人則大幅拉長到十八至六十五歲,中年介於六十六至七十九歲,八十歲至九十九歲才算老年人,甚至還多訂定了一百歲以上的長壽老人階層。
根據這個標準,那將增加工作人力資源到七十九歲。毛院長提出的「適齡退休」就是到達了生理上該退休的年齡。沒錯,精力充沛的退休人士不加入工作行列,當然可專職或兼職,但是讓年輕人苦撐社會支出,將壓垮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