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塑化劑造成人體的危害,已知會造成性早熟,國內則有研究調查發現,國小男童尿液中檢出代謝塑化劑的物質愈高,與陰毛生長的狀況會成反比,但女童的狀況卻是成正比,因此女童會提早出現第二性徵,主要原因是塑化劑有「降雄性素」作用,男童才有「偽娘」的表現。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陳美蓮表示,國內曾針對台北市一到六年級的國小學生,做塑化劑暴露與第二性徵出現變化的相關性研究,研究團隊檢驗受測男女童尿液中,第二階代謝塑化劑的物質,以此代表學童暴露在塑化劑下的大小,分析的塑化劑最主要的成分「鄰苯二甲酸酯鹽類」(DEHP)為主,其餘還分析另外八種塑化劑成分。
降雄性素 影響性特徵
研究發現,女童尿液塑化劑代謝物質濃度愈高,初經來臨的時間愈早;反觀男童,卻是尿液塑化劑代謝物質濃度愈高,陰毛生長時間愈晚,陳美蓮表示,塑化劑證實有「降雄性素」的作用,才會出現此結果。
國衛院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組研究員王淑麗表示,塑化劑有「降雄性素」也反映到肥胖的研究,美國曾針對中廣型肥胖的男子做調查,發現這些男性體內雄激素皆偏低,當時認為是基因所致。近期有研究團隊將塑化劑有降雄性素作用,聯想到中廣型肥胖的狀況。
王淑麗表示,目前雖然尚未有結果證實兩者也正相關,但確實有論點可以解釋,近期國內就針對懷孕的媽媽,若暴露在過高的塑化劑環境下,不僅體內的胎兒會有塑化劑反應,這群懷孕的媽媽體重也有暴增的狀況。除了可以從降雄性素的角度解釋,也有說法是,塑化劑影響內分泌,導致代謝出現肥胖問題。
台北榮總的臨床毒物科醫師楊振昌表示,國內也正在研究,低劑量的塑化劑對人體是否也有危害,政府雖然有明定塑膠製品塑化劑使用量,但仍呼籲盡量不要使用塑膠類製品,改用玻璃、金屬等製品較好。
而對於塑化劑、雙酚A等有害人體的環境賀爾蒙,許多民眾都相當憂心,殘留在體內,或是遺傳給胎兒,有沒有可能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王淑麗說,環境賀爾蒙大多是可以代謝的,且目前已有研究顯示,正常的作息能抑制體內受到環境賀爾蒙汙染基因的誘發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