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裡的閩南語】 須臾,古今皆指片刻

陳俊明 |2015.06.12
2791觀看次
字級

「須臾」一詞在佛經裡的使用可謂十分普遍,其起源也很早,東漢安世高(約西元一六一年)翻譯的《佛說奈女祇域因緣經》裡就有提到︰「我朝來未食,還必當死。寧可假我須臾,得於山間啖果飲水,飽而就死乎。」

其中「須臾」即片刻之義,「啖」為食義。而安世高所譯六部經典中,就見十一次「須臾」。

稍後第一位翻譯大乘經典的支婁迦讖(約西元一八○)翻譯的《佛說遺日摩尼寶經》︰「心譬如流水,上生泡沫須臾而滅;心譬如天暴雨,卒來無期。」也寫到「須臾」一詞,文意是心念生滅有如水生之泡沫,片刻就消失了,去來無法預料。

支婁迦讖也不遑多讓,他所翻譯五部經典中,「須臾」也出現十次。

可見「須臾」用於佛經的起源極早。另在各種佛經檔案中提到「須臾」一詞的有三○五三卷,總計出現五六一七次,其意思全用作「片刻」或指時間「一下子」。當中包括著名經典︰《長阿含經》五次、《中阿含經》十四次、《雜阿含經》二十八次、《增一阿含經》二十三次;姚秦鳩摩羅什所翻譯的《妙法蓮華經》十六次,唐玄奘翻譯的《大般若波羅蜜經》也出現六十五次,實叉難陀翻譯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有四十六次。

總之,自東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等各代譯經、高僧傳,以及宋、元、明、清各朝之禪宗語錄、經疏、感應錄等等,皆普遍使用到「須臾」一詞,可見此詞彙的普及化。

在中國古籍當中,戰國時代的《荀子.勸學篇》:「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與代表孟子思想的《禮記.中庸》:「道者也,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指遵循著純善天性做人處事,為吾人片刻都不可離的準則)。

二則典籍均是早於佛經使用「須臾」一詞作為片刻之義的例句,可見大約自東周(約西元前四○○年)之時,已常使用此口語。

反而目前的普通話早已不講「須臾」了,連白話小說也不常用;不過閩南語倒是保留了此一詞彙,只是在「須臾」前加上數詞「一」,連起來就成「一須臾」,因此,只要是表示一瞬間、一下子、片刻的,都很順口的說「一須臾」。

之前有一篇〈「甌」是杯子的統稱〉文中也有提到「甌臾」,說明「臾」為語尾助詞,古音為(ì)今音為(á);由古音轉至今音,當中有一轉折過程,由「甌臾」而「甌也」再為「甌阿」,由閩南語之注音可以看出端倪,先是(ㄧ3)臾音,加上(ㄚ)阿音轉為(ㄧㄚ4)也音,再簡化(ㄧ)臾音而獨留(ㄚ4)阿音。

此程序為先增加單母音(ㄚ),而成為雙母音之(ㄧㄚ4),由於雙母音之發音較不自然,經過長時間的口音變化,原有的單母音(ㄧ)便自然的遭到淘汰,而僅留下單母音(ㄚ4)。

在語尾助詞經過此一蛻變之後,「一須臾」才能夠成為相當流暢的口語,其國語注音就應是(.ㄐㄧ ㄒㄧ ㄚ4),國際音標就作(.chi̍t si à)。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