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外婆恩 涂艷秋研究佛經回向

陳瑋全 |2015.06.12
5185觀看次
字級
涂艷秋教授 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曾任中正大學中文系、台北教育大學語文創作學系教授,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要從事中國佛學思想史、魏晉南北朝佛學研究,著有《僧肇思想探究》、《鳩摩羅什般若思想在中國》等書。 圖/記者陳瑋全專題報導

文與圖/記者陳瑋全專題報導

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涂艷秋,從小生長於九份山城,外婆照顧她長大成人,就讀研究所時外婆過世,因聽聞古人可以藉抄經回向,而思惟當代人也許可藉研究佛經回向,而走上佛學研究之路。佛學對她而言,不只是學問的研究,更是滋養生命的力量。

涂艷秋說,回憶起當時的小山城,充滿濃厚人情味。她記得外婆家裡有一面牆是山壁,每逢下雨牆面就有流水,滲下到房裡的一條小水溝,她就在房裡聽外婆說故事、看外婆縫衣服。夏天外婆會把躺椅、小椅子放在大埕,左鄰右舍的大人、孩子都會到她家來聊天,一邊吃外婆準備的點心,一邊和小朋友玩遊戲,這快樂景象是童年深刻的記憶。

即使後來全家人搬到了台北,她仍然與外婆擠在一個房間裡。涂艷秋說,還記得發燒時,外婆細心照顧終夜不眠;忘不了那個下大雨的日子,外婆不認得字,卻搭了公車到台北的學校去接她,回程路上因為風太大吹翻了傘,回到家時兩個人都成了濕透透的「雨人」。更忘不了有一次鄰居掉了東西,誤以為是她拿走的,外婆氣得拿棍子打她,卻發現這愛哭的小孩竟然一滴淚都沒掉,轉回頭去鄰居家中替她們找失物,終於在她們家椅子下找到的往事。

羅宗濤教授啟蒙

外婆的疼愛,始終讓涂艷秋難忘,但等到有能力回報時,外婆已不在了。有一回在羅宗濤老師的課堂上,聽到唐代人往往抄經回向給先人,這是第一次知道,跟她有同樣遺憾的人不在少數;而古人可以藉抄經回向,當代人或許可以藉研究佛經回向。正因她這一點孝心打動了聖嚴法師,從此跟隨法師走上佛學研究之路。

涂艷秋笑說,她走向佛教研究真是初生之犢不畏虎,不曉得佛學如此精深浩瀚,雖然這條路途辛苦,但卻獲得許多意想不到的智慧。這些智慧往往成為她在人生路途上的明燈,例如有一次在處理本系優秀學生獎學金時,一位得獎同學被舉發曾偷竊同學財物,其他同學不認同將全系最高榮譽頒發給她;但涂艷秋與另一位周老師則認為,這位同學已因犯錯被校記過,且付出不能再住宿的代價,今基於一過不二罰,且鼓勵她改過向善的勇氣,不應該全盤否定她的努力,「佛教智慧讓我不盲從,在群眾喧嘩中依然清醒。」

治學不譁眾取寵

涂艷秋在教學與研究上秉持這樣的態度,她常常提醒學生,不可盲從也不可嘩眾取寵,必須在不疑之處看出可疑之點。但在處理這些疑點時,須知學問建立在前人肩膀上,萬一前輩學者有要修正與改善的地方,只須正面提出看法,不須窮追猛打來顯示自己的學問,不用以傷害他人作為自己出頭的方式,這才是學佛的真義。

對涂艷秋而言,佛學不是學問而是生命,經文已化成心中微細的聲音,時時提醒她當行之道,好比在撰寫博士論文時,社會上發生一件大人物涉及金錢不法的弊案,心裡第一個念頭是,那些人真的不怕因果嗎?怎會做這樣愚昧的行為?第二個念頭才是其人格難道是金錢能夠收買嗎?省思自己的念頭,覺得自己學佛未久,沒料到佛教的概念已深深烙在心上,成為止惡的第一力量;其次才是傳統儒家思想。心中微細的聲音,慢慢成為涂艷秋日常行事為人的準則,經過禪修後,它更成為起心動念時提醒自己的警訊。因此佛學對她而言,不再只是學問的研究,而是滋養生命的力量。(上)

學林菩提路

涂艷秋教授

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曾任中正大學中文系、台北教育大學語文創作學系教授,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要從事中國佛學思想史、魏晉南北朝佛學研究,著有《僧肇思想探究》、《鳩摩羅什般若思想在中國》等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