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楊玉欣(立法委員)
小美是一位身心障礙者,去年生下第一胎成為新手媽媽,每天必須照顧可愛的寶寶,還得處理各式各樣的家務,自己也需要持續復健,常常忙得喘不過氣來,只好透過社福團體聘請居家服務員到家裡幫忙。經過半年多的磨合與相處,居服員已經是小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好幫手,也是暢談媽媽經、分享育兒經驗的好朋友。然而,居服員最近卻告知小美,她打算結束手上個案,轉到薪資待遇更好的醫院或照護機構服務。
類似這樣的案例其實屢見不鮮,居服員人力不足、流動率高持續困擾著居家式長照的發展。居家照顧是一種特別的服務業,從業人員需要相當程度的照顧技巧,還得具備耐心、細心及良好的溝通能力。一位好的居服員可以提供身體照顧與家務服務,也具有陪伴及看視功能,透過日常對話、聊天,居服員可以掌握被照顧者的情緒狀況,消解被照顧者的孤寂感。
數年來勞動部已經訓練出十萬名以上合格居服員,但是實際上投入照顧相關工作者僅有兩萬人,而且多為二度就業的中年婦女。主要原因在於,居服員專業程度無法反映在工作待遇上,每月平均薪資不到三萬元。低薪、辛苦,又缺乏職涯發展,年輕世代望之卻步,尤其大專照護相關科系畢業,具專業背景的社會新鮮人,多半不願意從事居家服務工作。
老人、失能者、身心障礙者的照顧服務向來被視為社會福利的一環,在此思惟下,政府嚴格限制僅財團法人、社福團體才能提供照顧服務。雖然公益團體在維護弱勢族群權益上扮演重要角色,貢獻良多,但是台灣照顧服務長期社福化、去營利化的結果,卻導致長照產業發展受到侷限。
社福團體以促進公共利益為核心宗旨,財源主要來自政府補助及對外募款,本身獲利、財務自主能力不足,為節省營運成本,難以提供員工更好的薪資待遇及升遷機會。雖然許多社福工作者願意忍受低薪,憑藉著滿腔熱情服務弱勢族群,但橫亙眼前的現實是,低薪、缺乏職涯發展,導致年輕人不願投入長照產業。
在高齡社會即將來臨,失能人口逐年攀升的現況下,如何為長照產業注入活力,創造誘因吸引本國勞動人力投入長照工作,已經成為台灣長照體系發展的成敗關鍵。若人力問題無法解決,就算未來長照保險正式上路,也可能面臨有給付,卻缺乏服務提供者的窘境。
關於長照產業發展,筆者建議不妨參考鄰近國家日本的發展經驗。自二○○○年開辦介護保險後,日本政府漸次開放民間企業投入銀髮產業,為了贏得消費者青睞,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企業紛紛提供各種創新、專業、多元化的服務選項。對於長照從業人員而言,高品質、細緻化的服務內容不僅可提升職業形象,也是獲取更高工作待遇的契機。日本經驗顯示出適度的商業化,可以促進長照產業發展正向發展,企業賺取合理獲利並吸引本國勞力投入照務工作,而被照顧者則享有多元服務選擇。
有鑒於此,台灣應當思考如何跳脫社福框架,在法規層面適時鬆綁,引導民間企業投入長照產業,成為社福團體以外的新興服務提供者,並給予合理的獲利空間;社會大眾也應該體認一個客觀事實,我國是低租稅負擔的國家,若期待好的長照服務品質,就應該尊重專業,給予服務提供者對等的回饋。衷心期盼我國長照產業可以突破現有瓶頸,建立更多元的服務提供模式,實現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