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國內博士生十三年內增加一倍,教職卻愈來愈少,導致流浪博士滿街跑。教育部將推出「青年學者養成方案」,博士生每年核定招生量將減少一千多人,且因材施教,針對學術、產學及在職實務等三類博士精英,設計不同課程及獎勵措施,力求量少質精。
教育部統計,八十五學年我國博士生還不到一萬人,九十學年增為一萬五千多人,九十九學年達到最高峰三萬四千多人,但因少子化開始威脅招生,大學教職開缺愈來愈少,博士出路不看好,近五年博士生逐漸減少,但到一○三學年,仍逾三萬人,博士畢業生失業、轉行、或高資低就的情況,比比皆是。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黃雯玲指出,未來培育博士朝量少質精、多元發展,博士生總量會持續縮減,由目前每年核定招生六千二百人,減為每年四千八百人到五千人;且會針對不同類型的博士生,設計不同的培育方式。
黃雯玲舉例,針對學術傾向的博士,教育部將選出精英,給全額獎學金到國外進修兩年,拓展國際視野,並尋求和國外名校共同培育,合發畢業證書。至於以產學合作為主的博士,則不要求他們發表SCI、SSCI等國際學術論文,會以產業需求為出發點,研究解決實際問題。
針對為數不少的在職進修博士,黃雯玲說,教育部將研議修改學位授予法,比照國外讓博士學位分為學術、實務兩類,在職進修的實務型博士,從課程到論文都更加實務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