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兩度藉由出席外交場合的機會,肯定中國歷代佛教高僧從事對外交流的貢獻。
一是在西安大慈恩寺對來訪的印度總理莫迪表示,唐代高僧玄奘法師至印度取經回國後,就是在大慈恩寺翻譯佛經,藉此隱喻中、印兩大古文明國家,源遠流長的交流歷史。
二是利用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會,以明末清初隱元大師遠渡日本的故事,凸顯中、日兩國民間友好的深厚基礎。
在短期間之內,北京當局最高領導人,密集肯定佛教的對外貢獻,其中所隱含的深層戰略意涵,值得我方持續關注。
根據大陸《國家宗教事務局二○一五年工作要點》指出,北京將致力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宗教交流,並和相關機構合作舉辦「海上絲綢之路與宗教對外交流研討會」。
而習近平也在中共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中指示,「必須重視發揮宗教界人士作用,引導宗教努力為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文化繁榮、民族團結、祖國統一服務」。
這顯示出,宗教團體已經躍上中南海的外交決策地圖,成為北京對外「心靈戰略」的重要一環。
為具體落實「心靈戰略」,今年北京首度在博鼇亞洲論壇,開設「宗教分項論壇」,並積極籌備「第四屆世界佛教論壇」。
大陸國家宗教事務局網站,亦與時俱進的刊出「互聯網時代世界宗教的新形態」文章,希冀藉由新興科技與宗教相互結合,擴大影響力範圍。
此外中國佛教協會更倡議設立「玄奘研究中心」,展開佛教對文化交流之影響研究,厚植戰略理論基礎。
面對北京當局的「心靈戰略」,我方應加速「宗教團體法」的立法程序,健全宗教型非營利組織的體質,提升台灣宗教組織的軟實力,並鼓勵相關宗教團體,積極投入國內外賑災、濟貧及興學等活動。
爭取相關宗教型的國際論壇來台舉行,化被動為主動,以提升台灣的國際能見度,達到拓展台灣國際空間的目標。
陳國暉(台北市/台大法學碩士)